分類 銀髮族適用

身體病痛、復健新選擇?中醫西醫結合讓身體恢復更完善

工作區域 29 複本 7
想了解中醫西醫哪種更有效?中醫西醫雙主修專家蔡育霖院長帶大家探討「西醫治標,中醫治本」的實際意義。從常見感冒、減重、代謝問題、身體的濕氣議題到腫瘤治療,了解兩種醫療體系如何互補優勢。文章特別說明正規中醫與民俗療法的關鍵區別,並解釋中醫診斷方式如何精準辨識健康狀況。無論您面對急性或慢性健康問題,結合中醫西醫的思考可以幫助我們做出更全面的選擇,實現健康的追求,如果想獲得個人化醫療建議,還是要諮詢專業醫師評估。
閱讀全文身體病痛、復健新選擇?中醫西醫結合讓身體恢復更完善

重拾活力別讓身體說不:關節僵硬、肌力下降與平衡問題的改善建議!

骨盆底肌位置 14
關節僵硬、肌力下降與平衡問題常困擾中高齡族群,影響日常生活品質。專業運動教練提供循序漸進的改善方法:每日5-10分鐘針對性伸展運動提升關節靈活度、每週2-3次複合式阻力訓練增強肌力、平衡練習強化身體穩定性。文章詳解各問題成因與專業解決方案,幫助你安全有效地重拾活力,擺脫行動不便,讓運動成為健康生活方式。
閱讀全文重拾活力別讓身體說不:關節僵硬、肌力下降與平衡問題的改善建議!

走路、爬樓梯就呼吸喘?肺功能低下者的運動處方與生活調適

骨盆底肌位置 13
呼吸喘是肺功能低下的常見警訊,不僅影響日常活動,更降低生活品質。本文深入探討呼吸喘的生理機制,從肺泡氣體交換到氧氣供需失衡的科學原理。針對肺功能較差的高風險族群,包括長期吸煙者、慢性呼吸道疾病患者及老年人,提供客製化運動建議。適當的有氧訓練能增加氧氣利用效率,而阻力訓練則強化支持呼吸的肌群。透過正確的運動強度控制、呼吸技巧訓練及自我監測方法,即使面臨呼吸喘的挑戰,也能逐步提升心肺功能,重拾活動自信。掌握這些科學策略,讓呼吸喘不再成為生活的障礙。
閱讀全文走路、爬樓梯就呼吸喘?肺功能低下者的運動處方與生活調適

從意象訓練到社交互動:談運動心理學在陪伴長輩運動的應用

2
運動心理學不僅幫助運動員提升表現,更能促進長者健康和改善親子溝通。運動心理專家符力中心理師分享有關接受與承諾治療(ACT)如何應用於日常運動習慣建立。不同於傳統心理諮商,運動心理專注於從正常提升至卓越表現,透過意象訓練、生理回饋等技術增強心理韌性。長者運動習慣養成需考慮情緒與社交因素,建議使用「三明治溝通法」及固定運動時間策略。參與社交性運動能減少孤獨感並提供支持系統,讓運動成為家庭生活的自然部分,同時增進身心健康與人際關係。
閱讀全文從意象訓練到社交互動:談運動心理學在陪伴長輩運動的應用

高血壓患者運動時要預防低血壓?關鍵在喝水!

骨盆底肌位置 12
高血壓患者進行規律運動時,適當補水是預防低血壓的關鍵。許多患者服用的降壓藥如利尿劑、β阻斷劑或ACE抑制劑,加上運動時的大量排汗,可能導致血容量減少、血管擴張性低血壓及姿勢性低血壓。正確的補水策略包括:運動前補充300-500ml水分,運動中每15-20分鐘補充150-250ml,運動後逐步補水避免血壓波動。若出現頭暈、冷汗等症狀,應立即停止運動、緩慢補水並尋求幫助。即使有攝護腺問題導致頻尿,也不應忽視補水的重要性,因為低血壓引起的跌倒風險更為嚴重。
閱讀全文高血壓患者運動時要預防低血壓?關鍵在喝水!

五大方向有效控制糖尿病:重量訓練與量測管理不可少

骨盆底肌位置 11
透過系統性肌力訓練,糖友可從五大層面獲益:提升胰島素敏感性、促進葡萄糖消耗、優化體重管理、改善心血管健康及穩定血糖波動。同時,文章詳述糖尿病患者需監測的六項關鍵指標:空腹血糖、糖化血色素、餐後血糖、血壓、血脂及尿微量白蛋白。結合重量訓練與精準監測,糖友能有效控制病情,降低併發症風險,顯著提升生活品質。本指南適合所有糖尿病患者,特別是尋求非藥物輔助治療方案的人士,提供實用的運動建議與健康指標解讀。
閱讀全文五大方向有效控制糖尿病:重量訓練與量測管理不可少

高血壓引發五大致命併發症?控制與運動訓練建議告訴你!

骨盆底肌位置 9
高血壓被稱為「沈默殺手」,不知不覺中可能損害血管系統,導致五大致命併發症:腦、眼、心臟、腎臟及動脈病變。本文深入解析高血壓的定義標準、風險族群與病理機制,特別強調台灣高血壓治療指引對亞洲人的特殊關注。文中詳細介紹「722原則」居家監測法,並提供美國運動醫學會最新運動指南,包含有氧訓練、阻力訓練的頻率、強度與注意事項。無論您是高血壓患者或關心心血管健康的讀者,本文提供的專業建議與實用指南,將幫助您有效預防與管理血壓問題,遠離致命併發症,擁抱健康生活。立即行動,守護您的心血管健康!
閱讀全文高血壓引發五大致命併發症?控制與運動訓練建議告訴你!

長輩做阻力訓練有疑慮?把握安全三大原則遠離肌少症風險

Mvi 9291.mp4 20230427 173413.033
肌少症是隨年齡增長的骨骼肌功能下降疾病,導致虛弱、易跌倒及行動不便。阻力訓練是關鍵改善方法,能刺激肌肉收縮,促進蛋白質合成,增加肌力。常見形式有重量訓練、懸吊訓練、彈力帶及體重訓練。訓練原則包括漸進式超負荷、特殊性、個別化和週期化。長輩開始前應諮詢醫師,尋求專業教練指導,循序漸進,安全有效地改善肌力,維持生活品質。
閱讀全文長輩做阻力訓練有疑慮?把握安全三大原則遠離肌少症風險

年紀越大自然就會體味重、加齡臭?小心代謝問題找上門!

骨盆底肌位置 5
加齡臭不只是年齡增長的問題,而是代謝變化的警訊。40歲後,皮脂與2-壬烯醛(2-Nonenal)的氧化反應是主因。荷爾蒙減少、抗氧化能力下降、飲食習慣(紅肉、高鹽、精製碳水化合物)與代謝疾病都會加重體味。改善方法包括增加抗氧化食物(深色莓果、綠茶、Omega-3)、規律運動(每週150分鐘有氧+肌力訓練)及壓力管理。與一般體臭不同,加齡臭需從內部代謝改善,而非僅靠清潔。重視體味改善等同提升整體健康,透過全面提升代謝,有效預防和管理加齡臭問題。
閱讀全文年紀越大自然就會體味重、加齡臭?小心代謝問題找上門!

膝蓋退化性關節炎怎麼運動?試試看下水游泳吧!

骨盆底肌位置 4
膝蓋退化性關節炎如何運動?游泳是最佳選擇!退化性關節炎常見於中老年人、女性、肥胖者、重複性勞動者及曾有關節損傷者,成因包括年齡增長、關節負荷過重、過度使用與運動傷害、基因與遺傳因素及其他疾病影響。水中運動對關節炎患者有三大好處:浮力減輕關節壓力、水阻力有助肌力訓練、水溫舒緩僵硬與疼痛。建議選擇自由式或仰式,避免蛙式和蝶式。游泳不僅適合關節炎患者,也適合手術後復健者、初學者、肥胖者及慢性疼痛者。透過適當游泳,有效緩解症狀,延緩關節退化,提升生活品質。
閱讀全文膝蓋退化性關節炎怎麼運動?試試看下水游泳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