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 運動知識

運動禁藥有哪些分類?淺談台灣運動禁藥的相關規範

骨盆底肌位置
運動禁藥防治全攻略:了解國際規範與風險 運動禁藥規範於1960年代正式受到國際重視,1968年冬奧會首次公布運動禁藥清單。常見運動禁藥類別包括類固醇、促紅細胞生成素、生長激素、興奮劑及利尿劑,這些運動禁藥雖能提升運動表現,但伴隨嚴重副作用。以游泳界的曲美他嗪運動禁藥案例為警示,運動禁藥問題普遍存在於競技體育中。台灣缺乏運動禁藥管理法規與隊醫制度,運動員須自行加強運動禁藥知識,就醫用藥時格外謹慎,避免誤食運動禁藥影響比賽資格。林杏青醫師從專業角度分享運動禁藥防治策略,提供運動員全面保護。
閱讀全文運動禁藥有哪些分類?淺談台灣運動禁藥的相關規範

突破時代的眼光:女性健身傳奇Abbye Pudgy Stockton 的故事

骨盆底肌位置 2
1940年代,當女性被期望保持「嬌弱」形象時,Abbye "Pudgy" Stockton卻以驚人的力量表演和健美身材成為「肌肉海灘女王」。她不僅在媒體曝光、撰寫專欄,還開設了美國首家女性專屬健身房,並組織了首次獲認可的女性舉重比賽。Pudgy證明女性可以既強壯又優雅,為現代女性健身運動鋪平道路,她的遺產影響至今,徹底改變了世人對女性健身與力量訓練的看法。
閱讀全文突破時代的眼光:女性健身傳奇Abbye Pudgy Stockton 的故事

肺腺癌後如何恢復?癌後訓練可以這樣做

截圖 2025 02 28 下午3.19.46
重量訓練對肺腺癌患者的恢復與生活品質具有顯著益處。研究證實,適當的運動訓練能夠改善肺腺癌等癌症後遺症如焦慮、憂鬱、疲勞和身體機能。對肺腺癌患者而言,訓練可提升非小細胞肺癌(NSCLC)患者的峰值耗氧量,這是長期預後的重要指標。肺腺癌患者的訓練規劃應考慮手術部位、用藥史和合併疾病,並依階段漸進調整。阻力訓練可改善肺腺癌患者的身體組成,而有氧訓練則增強心肺功能。在專業指導下,肺腺癌患者透過科學化的重量訓練,不僅能加速康復,更能提升整體生活品質和健康水平。
閱讀全文肺腺癌後如何恢復?癌後訓練可以這樣做

人體的肌腱是什麼?可以像練肌肉一樣變粗?

骨盆底肌位置
肌腱是由強韌的I型膠原蛋白組成的結締組織,能高效傳遞肌肉力量至骨骼。其平行排列的纖維束結構與共價交聯賦予肌腱優異抗拉強度,猶如彈簧般儲存釋放能量。適當運動訓練可增強肌腱強度與剛性,而過度負荷則可能導致肌腱病變。肌腱對拉力承受能力最強,對剪力最弱。特有的黏彈性質使肌腱保護肌肉骨骼,而應力遮蔽效應則影響肌腱病變發展。了解肌腱特性對臨床治療與運動訓練至關重要。
閱讀全文人體的肌腱是什麼?可以像練肌肉一樣變粗?

健身就是要請教練?安全正確的規劃是第一考量

Pexels Pixabay 414029
許多人認為跟著網路影片就能達到理想的健身效果,但往往事與願違。專業健身教練的重要性體現在三個方面:首先,教練能根據個人目標和身體狀況制定客製化訓練計劃,確保訓練方向正確;其次,教練能糾正動作要領,預防運動傷害,讓訓練更安全有效;最後,教練不僅能找出訓練盲點,提供專業建議,還能在健身過程中給予鼓勵支持。選擇合適的健身教練,考慮其專業證照、教學風格和專長領域,能讓你的健身之路更順利,達成目標更有保障。
閱讀全文健身就是要請教練?安全正確的規劃是第一考量

【華視|新聞高峰會】專訪健力媽媽唐玉珍

截圖 2025 02 17 中午12.09.26
每年練健康舉辦聖誕老人硬舉大賽都不缺席的健力媽媽唐玉珍來了!55歲時罹患腦癌,開刀後不僅喪失吞嚥功能,多數時候也只能以輪椅代步,但是兒子不願放棄,努力鼓勵媽媽投入重量訓練,希望可以減輕媽媽的身體負擔之外,還能幫助復健! 努力有了成果,唐玉珍從無法自主呼吸、長期臥床,到靠著槓鈴和毅力重建身體機能,更成為台灣首位健力三項比賽的腦癌患者。來看看健力媽媽唐玉珍的專題報導吧~!再一次感受他和兒子AT共同舉起的生命重亮!
閱讀全文【華視|新聞高峰會】專訪健力媽媽唐玉珍

訓練完隔天痠痛到不行?分享如何減緩及預防延遲性痠痛!

Pexels Tima Miroshnichenko 6388468
延遲性痠痛(DOMS)是運動後的常見現象,特別是在進行超出平常強度或嘗試新運動時最容易發生。這種痠痛通常在運動後24-48小時達到高峰,持續3-5天才會消退,主要源於肌肉纖維的微小損傷與發炎反應,特別常見於離心收縮動作。雖然痠痛讓人不適,但其實是肌肉適應、變強的必經過程。適當的預防和處理方法包括充分暖身、逐步增加運動強度、及時補充蛋白質,以及確保充足睡眠。若想減緩不適,可考慮冷熱敷、專業按摩等方式,但最重要的還是要循序漸進地提升整體肌力,建立良好的運動基礎。
閱讀全文訓練完隔天痠痛到不行?分享如何減緩及預防延遲性痠痛!

深蹲腳跟不穩又在浮?關鍵是腳踝要注意!

Pexels Pixabay 163535
深蹲時腳跟浮起不只是重心前傾的問題,更可能源自踝關節活動度受限。當腳踝背屈活動度不足時,即使調整重心也難以維持腳跟貼地。這個常見問題可能來自久坐生活、穿高跟鞋或運動傷害等因素,導致小腿後側肌群緊繃。雖然使用舉重鞋或腳跟墊高可暫時改善,但長期解決方案應著重於提升踝關節活動度。透過簡單的檢測方法,如高跪姿勢測試,可評估自身狀況。搭配弓步拉伸及小腿肌群放鬆等運動,能有效改善踝關節活動度,讓深蹲動作更安全且標準。
閱讀全文深蹲腳跟不穩又在浮?關鍵是腳踝要注意!

練低重量訓練也能讓肌肉成長?協助復健的有效方案!

Pexels Leonardho 1552252
血流阻斷訓練法專為無法進行高強度重訓的人所設計。透過在肢體近端綁上加壓帶,配合低強度運動(20-30% 1RM),即可達到類似高強度訓練的效果。這項源自1960年代日本的訓練方法,不僅適用於復健患者,對運動員也有顯著成效。研究證實,它能有效增加肌肉量、提升肌力,特別適合術後復健、慢性病患者及老年人。相較傳統重訓,血流阻斷訓練更能減緩關節疼痛,降低受傷風險。在專業指導下,這種訓練方法既安全又有效,為肌力訓練開創新的可能性。
閱讀全文練低重量訓練也能讓肌肉成長?協助復健的有效方案!

生活中活動越來越沒力?肌力流失和死亡率、失能息息相關!

31517720 M
肌少症不僅會導致骨質疏鬆,更會增加跌倒風險、降低基礎代謝率,並提高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等風險。研究顯示,40歲後每十年流失8%肌肉量,到70-80歲時僅剩30歲時的60-80%。造成肌力下降的五大原因包括:45歲後肌肉萎縮、第二型肌纖維流失、肌肉質量下降、神經肌肉變異,以及影響肌肉收縮的化學物質減少。預防方法主要是進行肌力訓練,特別是10-12RM的高強度重量訓練,可以強化第二型肌纖維。研究證實,持續運動的長者即使到70歲,肌力表現也可能與30歲相當,證明預防肌少症永遠不嫌晚。
閱讀全文生活中活動越來越沒力?肌力流失和死亡率、失能息息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