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癌症防治,及早發現與積極因應至關重要。目前每4分鐘就有1人確診,50歲以上族群風險最高。醫療技術不斷進步,透過定期檢查與精準治療,存活機會已大幅提升。適當的運動,尤其是肌力、重量訓練可預防癌症,並協助患者強化身體機能。專業醫療團隊制定個人化運動處方,不僅提升身體素質,更能增強抗癌信心與生命力。
閱讀全文癌症患病不害怕 肌力訓練助恢復
髖關節的穩定、周邊肌力如果健康,就能夠預防跌倒、遠離往後的臥床、死亡風險。臺灣髖骨骨折發生率位居亞洲之首,65歲以上長者尤其脆弱。骨折後1年內死亡率驚人,主因是肌力退化、慢性疾病及身體機能下降。醫學研究證實,及早進行深蹲、硬舉等肌力訓練,能有效增強骨密度,降低跌倒風險。科學化的身體管理,是老年人安全健康的關鍵防線,值得每個家庭重視。
閱讀全文不跌沒事,一跌出事 骨質疏鬆症一旦骨折死亡風險增
Zone 2訓練是科學化燃脂、提升代謝的最佳運動模式。訓練以最大心率60-70%的中低強度,精準激活慢肌纖維,顯著提升脂肪代謝能力。不同於一般慢跑,此訓練法系統性強、效果更精準,能有效增強基礎代謝、改善線粒體功能,是追求健康與運動表現的最佳選擇。無論是健身新手或運動愛好者,掌握Zone 2訓練,助您輕鬆打造理想體態。
閱讀全文Z2訓練是什麼?Zone 2 training 跟超慢跑有什麼不同嗎?
台灣預計2025年將進入超高齡社會,65歲以上失智症人口約35萬,且持續增加。阿茲海默症是最常見的類型,占56.88%。失智症主要表現為認知功能障礙,以及情緒行為症狀如憂鬱、作息混亂等。失智症與腦部病變有關,同時也要避免三高疾病、預防頭部外傷、戒菸,並且積極刺激腦部思考、保持規律運動、均衡飲食、維持社交活動和健康體重。而肌力訓練可刺激腦部分泌神經營養因子,預防海馬迴萎縮,有助於維持認知功能。透過功能性訓練如蹲、推、拉等動作,不僅能預防肌少症,還能加強身體與大腦的連結。
閱讀全文失智症雖不可逆 但失智症「前期」做這些事還能挽回!
歷經鍛鍊的身體需要獲得有效的休息與恢復,才能收到訓練的完整效果。除了利用各種器具放鬆之外,我們的身體其實有一種原生的本能反應,後來衍伸成本體感覺神經誘發術(PNF)無論是運動傷害後的復健、日常生活的肌肉痠痛,還是中風後的康復,PNF都扮演關鍵角色。這套兼具理論與實作的技術能幫助你找回身體的活力與靈活度。
閱讀全文兼具研究及實務操作的系統:簡介本體感覺神經肌肉誘發術(PNF)及其動作模式
運動神經發達指一個人具備良好的動作控制和協調能力,而這與感覺統合有關,也就是大腦處理和整合各種感官訊息(如視覺、聽覺、觸覺、平衡感和本體覺)的能力。提升感覺統合能力的訓練方法包括:前庭覺訓練(如吊環擺盪)、本體覺訓練(如推拉重物)、觸覺訓練(如材質探索)、視覺統合訓練(如追蹤遊戲)和聽覺統合訓練(如節奏練習)等。如果童年時期的感覺統合失調未得到適當改善,可能影響成年後的生活,包括運動協調能力、專注力、情緒調節、社交互動和工作適應等方面。不過透過適當的訓練和策略,這些問題就可以改善。
閱讀全文被稱讚運動神經發達是什麼意思?從感覺統合觀點出發
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患者除了呼吸困難,更需警惕衰弱症的威脅。研究發現患者10年存活率趨近於零,遠低於一般長者的48.1%。醫師建議,及早發現衰弱症狀並即時進行周全性老年評估至關重要,透過規律的肌力訓練配合高蛋白營養補充,能有效改善病況,提升生活品質。
閱讀全文長輩罹患肺病勿輕忽衰弱症 肌力訓練搭配蛋白攝取有效恢復
台灣約有3~5%的人患有脊椎側彎,其中女性患者比例為男性的6倍。脊椎側彎可能由遺傳、不良姿勢或發育期壓力引起,影響範圍包括體態、肌肉平衡、神經壓迫,甚至內臟與心理健康。日常應減少久坐和翹腳,避免單邊運動,並透過訓練核心肌群改善症狀,矯正過程需持續且耐心,建議在專業指導下進行,以避免進一步損傷或惡化。
閱讀全文【女生必看!】你的脊椎很直嗎?身體歪歪就是脊椎側彎?脊椎側彎有救嗎?四步驟教你如何自我矯正改善!閱讀全文跑得多不如跑得巧!淺談跑步運動的風險因素
當人們提到「蘿蔔腿」,往往會聯想到腿部的粗壯外觀或是運動員的訓練成果。隨著年齡增長,肌肉的流失成為中高齡族群面臨的重大挑戰。事實上,在中年之後仍擁有強健的小腿肌肉,能夠保持身體平衡、預防摔倒、減少骨骼損傷,甚至可以預防心血管疾病以延長生命。
閱讀全文蘿蔔腿的重要性超乎你想像!小腿肌肉中年後居然可以保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