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你快速了解什麼是小兒麻痺症

編輯/曾凱文

前言

小兒麻痺症(infantile paralysis),學名為脊髓灰質症(poliomyelities,簡稱polio)。這是一個由小兒麻痺症病毒,也就是學名為脊髓灰白質炎病毒(Poliovirus)所導致的病症。雖然在科技與醫學的發展下,小兒麻痺症的案例已經大幅減少,但我們到今天依然不能掉以輕心!讓我們一起快速認識小兒麻痺症發現的歷史、原因、傳播途徑、症狀、以及訓練注意事項!

小兒麻痺症發現的歷史

事實上,小兒麻痺症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數千年前,並且出土的古埃及第十八王朝(公元前1403年-公元前1365年)石板畫中,我們可以看到有小兒麻痺症症狀的病人(下圖圓圈處)。

出土的埃及石板畫中有小兒麻痺症症狀的人像

1789年,英國的醫生Nichael Underwood首次將此疾病進行臨床描述,而Jakob Heine在1840年確認這是一種疾病。奧地利的學者Karl Landsteiner則是第一個發現引發小兒麻痺症病毒的人。小兒麻痺症在19世紀末在歐洲和美國大規模爆發,更是在20世紀成為不少人擔憂的兒童疾病。從1950到60年代,台灣面對小兒麻痺症的大流行,每年有400到700個案例,甚至在1982年有1042個確定病例。不過,隨著疫苗的發明和應用,小兒麻痺症的案例自1988年以來下降了超過99%。不過,小兒麻痺症很容易大範圍傳播,所以國際間正在努力根除此病毒。

小兒麻痺症如何傳染?

小兒麻痺症的主要傳染途徑是糞—口傳染,也就是病原體會經由糞便到另一個宿主的口腔中。因此,小兒麻痺主要是經由被糞便污染的水或食物感染。因此,上廁所後要正確洗手!否則骯髒的手在接觸食物或水上有可能會傳染此病毒。此外,飛沫傳染(咳嗽或打噴嚏)也是可能的途徑,但較為少見。脊髓灰白質炎病毒進入身體後的潛伏期通常是7到14天,但3到35天之間的範圍也是有可能的。

那麼我們要如何得知是否感染小兒麻痺症病毒呢?一般常見的方法有兩種:

  • 糞便化驗:75%的情況下可以在感染一個禮拜後檢測到病毒
  • 血清化驗:偵測血清中是否有小兒麻痺病毒中和抗體

隨著醫學的發展,我們現在已經有疫苗可以保護我們免受小兒麻痺症病毒的攻擊,也讓現今世界大部分國家都幾乎根除此病毒。總的來說,小兒麻痺症目前經常發生在開發中的國家(因衛生條件不佳)或小兒麻痺疫苗接種率的國家。

小兒麻痺症病毒

小兒麻痺的症狀是什麼?

病毒透過口腔進入人體並感染消化系統(腸道)。這時候,約有90%到95%的感染沒有症狀,或症狀不明顯,例如患者會有發燒、頭痛、腹瀉、嘔吐、或四肢疼痛等情形發生。這些患者一般會在一到兩週內完全復原,自身的免疫系統可以抵抗病毒。不過,小兒麻痺症在少數的情況下會入侵神經系統,使得患者出現麻痺症狀以及肌力變弱,進而導致行動困難。此情況發生的機率約在0.3%到1%。其中,有大約0.5%的感染者永遠無法復原,終生癱瘓。患者會出現漸進的肌肉萎縮症,四肢無力,進而影響日常生活的能力。在病情的發展下,患者的四肢會畸形,癱瘓的肌肉不會再恢復,肌纖維萎縮與變小。這也會連帶導致肌力不平衡、骨關節畸形、脊椎側彎等情況發生。不但如此,如果這時候呼吸肌也受到影響的話,更是可能因無法呼吸而直接危害生命。一般而言,肌力變弱的狀況主要發生在下肢,很少發生在頭部、頸部等地方的肌肉。另外,若患者的程度已經不幸出現麻痺症狀,死亡率為5%到10%。

事實上,小兒麻痺症不僅僅會感染孩童,成年人也會受到影響,其中知名的例子就是美國的前總統富蘭克林·羅斯福(Franklin Delano Roosevelt, 1882-1945)。

富蘭克林·羅斯福

什麼是「小兒麻痺後期症候群」?

但是,你知道小兒麻痺的倖存者在時隔多年後依然會深受困擾嗎?有的患者在感染後出現永久性的運動功能受損,但他們在病發後的20到40年間又會發生新的症狀。這就是「小兒麻痺後期症候群」(Postpolio syndrome, PPS)。據統計,美國約有20%-40%的小兒麻痺症患者有「小兒麻痺後期症候群」,約有十三萬人。

小兒麻痺症患者除了會更容易感到疲勞之外,他們的神經會退化而再次發生肌肉衰弱或肌肉組織減少的現象。患者原本受影響,或沒受影響的肢體會發生新的症狀,也就是出現肌力不平衡、畸形、肌肉萎縮等,連帶發生關節變形、骨盆傾斜等。這些症狀都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而這種現象也逐漸被醫學界所重視。

那麼「小兒麻痺後期症候群」形成原因是什麼呢?目前學界還沒有一個肯定的答案,目前猜測是因為和肌肉纖維連結的神經細胞慢慢損失。患者的神經在發病時受到破壞,但有倖存的運動神經細胞會長出分枝並取代原本被破壞的神經細胞,進而接管它們的肌肉纖維。有學者認為正是這些「替代的」神經細胞長期承受過多的工作,導致細胞營養不足,因此慢慢退化,最後導致新的麻痺現象。

如何治療小兒麻痺症?

非常遺憾,我們目前並沒有治療小兒麻痺症的藥物。面對患者,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盡快進行隔離,避免病毒傳播。由於患者的糞便會帶有病毒,因此他們需要有獨立的病房、專用的廁所,對分泌物和排泄物採取嚴格的消毒和處理措施。

另外,對於呼吸困難的患者,他們就需要外在的設備幫助他們呼吸。1928年,美國的Philip Drinker和Louie Shaw利用負壓呼吸原理發明了「鐵肺」(iron lung),在當時幫助許多患者得以呼吸。在1939年,世界各地擁有約1000個鐵肺,是當時不少小兒麻痺症患者的生存希望。不過,對於部分永久無法康復的小兒麻痺症患者來說,他們的一生就被禁錮在此機器中了。

美國醫院中的「鐵肺」

後續的恢復與訓練

在面對小兒麻痺後遺症的時候,我們可以採用水療、電療、按摩等方式來促進局部的血液循環,改善肌肉的狀況和神經調節,進而加強肌力。不但如此,我們也能幫助患者做伸屈、內收、外展等動作,讓患者可以慢慢恢復活動能力。

除此之外,後續的復建和訓練也是非常重要的。不過,我們要注意一些關鍵原則,那就是患者的肌力是有限的,所以我們不能過度地使用肌肉。可是,若患者完全不運動的話,就會造成肌肉進一步萎縮,而這就導致體能衰退和生活機能下降。若因此使得患者不願意在活動的話,身體機能又會進一步衰退,形成惡性循環。因此,適當的活動還是非常重要的。

小兒麻痺症患者的運動節奏不能太快,強度也不能太高。一般建議他們的訓練需要讓神經和肌肉有充分的休息。另外,他們也比較不適合下肢承重的運動,因此臥式踏步、游泳等都是比較好的選擇。此外,我們可以讓患者在醫生的指導下進行阻力訓練,進行一些關於平衡、站立、步行等的相關訓練,幫助患者應付日常生活的需求。總的來說,適當的運動可以增加他們的肌力、耐力和信心,但運動的程度以不累不痛為主要原則。

結語

目前世界各地仍有些小兒麻痺症病例,若要到相關的國家,如阿富汗、葉門、巴基斯坦、象牙海岸、奈及利亞等國,依然建議諮詢醫師是否需要額外接種疫苗。另外,小兒麻痺症的患者必須要在運動和休息中取得良好的平衡,因此建議尋找專業人士諮詢,才能讓自己的身體在最佳的狀態!

參考資料:

https://www.cdc.gov.tw/uploads/files/201405/bb5ebb4f-3ee3-43a3-9553-816c03a6aa3f.pdf

https://en.wikipedia.org/wiki/Polio

https://zh.wikipedia.org/zh-tw/%E8%84%8A%E9%AB%93%E7%81%B0%E8%B3%AA%E7%82%8E%E7%97%85%E6%AF%92

https://www.bbc.com/zhongwen/trad/science-61910043

https://wd.vghtpe.gov.tw/rc/Fpage.action?fid=3727

https://www.commonhealth.com.tw/blog/4822

https://odh.oceantaiwan.com/subject3/P28.htm

https://www.travelhealth.gov.hk/tc_chi/outbreaknews/2023/ond10October2023.html https://www.cdc.gov.tw/TravelEpidemic/Detail/G3PSay_dafdAwjsYNm3CCA?epidemicId=dg3LlTAxEqoesZDsXpbBc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