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區域 29 複本 7

身體病痛、復健新選擇?中醫西醫結合讓身體恢復更完善

內容彙整、編輯/周詩婷

最終審核、編輯/魏琪芳(大衛編)

當身體發出不舒服的訊號時,「選擇中醫還是西醫?」成為許多人的首要考量。「西醫治標,中醫治本」這句廣為流傳的說法究竟有多少道理?面對感冒、慢性疼痛、代謝問題甚至是腫瘤,兩種醫療體系各自扮演什麼角色?

本篇文章為大家整理了練健康podcast第五集的來賓--中西醫雙主修的睦霖復健科診所-蔡育霖院長,從專業角度剖析中西醫之間優點的互補,無論是傾向中醫療法,還是西醫診斷,下文將從常見的身體困擾談起,包括感冒、減重、濕氣問題、代謝症候群,再到腫瘤的醫療介入分享!帶大家更深入了解中醫的意義與方法,還有中西醫結合的面向!

西醫之外的選擇:民俗療法?中醫診所?

相信很多人都有這樣的經驗,在身體有病痛的時候或是不舒服這裡痠那裡痛的時候,除了正規的醫院或診所,傳統民俗療法業者開設的國術館也是一部分人的選項之一,但是在這麼多的選項中,該怎麼正確選擇合適的診斷方式呢?

近幾年,中醫醫療體系逐漸完備的情況下,最保險來說,在台灣具有執照的中醫師都必須要經過國家考試,可以選擇具有國家證書的中醫師,因為考試規則中有規範必須要修完某些特定的學分才有應考的資格,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保證該醫師具有相關的儲備知識以及專業度。

不過,在過去中醫的學院體系還沒有成功、完善建立的時候,大多數具有中醫或是民俗療法的專家是跟隨國民政府遷來台灣,在當時主要以特考的方式(現在特考已廢除)來認證這些人具有資格可以幫助病患減輕痛苦。蔡育霖院長分享,如果你正嘗試民俗療法,且該民俗療法師傅沒有相關國家認證證照的時候,可以進一步詢問醫生或是具有醫療背景的人,民俗療法操作這樣的醫療方式是不是正規的方式以確保自己的安全。健康是一件需要自己在乎的事情,所以遇到任何的問題都要多問多看。

當中醫介入常見身體病痛:從感冒、肥胖到腫瘤都可以?!

在中醫也十分盛行的台灣,我們經常會在街上看到很多中醫診所,而在近幾年,我們也會看到一些中醫診所直接標榜可以「治療感冒」!那些診所都會強調中醫可以徹底治本,不只是治標,達到全面性的修復。此外,中醫減重也是幾乎每一間診所都會協助民眾的項目,但是你知道中醫還可以治腫瘤嗎?以下從生活中常見的身體病痛入手,讓蔡醫師來為我們解答!

(一)中醫治感冒?

如果你最近感冒了,打噴嚏、流鼻水,整個人昏昏沉沉,跑去看西醫,醫生開了一些退燒藥、止咳藥,讓你能舒舒服服的渡過這幾天的不適。這種方式就像滅火一樣,根據症狀快速處理眼前的問題。

但是如果去找中醫,除了根據症狀開藥之外,中醫師也會詢問:「最近是不是操勞過度?有沒有吹到風?」等等的問題以確認患者的身體狀況,開一副藥方幫助他的身體恢復元氣。

不管是中醫還是西醫,兩種醫療方式都是在幫助患者減輕痛苦,但中醫思考的邏輯和西醫比較不一樣的是,中醫在治療感冒的時候,除了在當下治療完症狀,也會考慮後續幫助體恢復的過程。蔡育霖院長分享,用中醫的概念來說就是--感冒是身體在對抗外邪-種征戰的過程,而征戰過後身體的恢復稱作正本,兩種都包含在中醫看診的流程中。

(二)中醫治肥胖?從濕氣、肥胖、代謝症候群的角度介入

在看中醫的過程中,我們常常會聽到中醫師說患者身體濕氣太重了,那所謂的濕氣到底是什麼東西或是概念呢?

在中醫看診過程中。醫生會觀察病患身體整體的氣血運行以及平衡,水分在身體流動的情況;舉例來說,想要觀察身體的水分流動狀況是否正常通常會看津液,如果患者有口乾舌燥(中醫說的消渴)的症狀,可以推斷病人體內水分流動狀況不佳,甚至有不均的狀況。那造成這樣情況的原因會被認為是體內有某部分的水分堆積無法前行,也就是所謂的濕氣堆積在身體裡。

在西醫中的代謝問題放到中醫就是濕氣太重,身體內部不好的水分堆積,影響氣血運行,讓身體沉重無力。

(三)中醫也可以治療腫瘤?

如果談到更嚴重的疾病,比如腫瘤,西醫的方式會非常依賴設備診斷(像是X光、CT、MRI等等)精確鎖定腫瘤的位置、大小和種類,然後決定要用手術、放療還是化療來治療。

中醫的思路則會更偏向從整體出發,考量病人體質,思考如何幫助他減少治療過程中的副作用,維持身體的平衡與元氣;簡單來說,除了腫瘤本身的問題,中醫更會思考怎麼做才是對患者身體最好的。

至於「把脈能不能摸出腫瘤?」蔡育霖院長的答案是——中醫並不是直接「抓到腫瘤」,但能夠從脈象發現身體的異常,提醒病人去做進一步的檢查,這時候西醫的精準診斷就派上用場了。

中醫治療很神好像會通靈?

聽說有些中醫師看一眼就能猜到病人哪裡不舒服,這種能力到底是什麼?用科學的方式來解釋的化,其實這不是超能力,而是一種極致的觀察力。他們能透過病人的氣色、體態、舌苔、脈象等細節,推斷出健康狀況,這就像一個經驗豐富的偵探,從蛛絲馬跡中找出真相。

蔡育霖院長分享,對於中醫師來說,看診(望氣)或是觸診(把脈)都是在行醫的生涯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能力,需要經年累月的練習。

中醫、西醫攜手讓身體恢復更全面!

蔡醫師也指出,復健科就是中醫和西醫各取所長的好例子,而其中最特別的就是針灸。針灸攜帶方便,也能夠立即減緩不適,對於急性疼痛來說是個不錯的選擇。除了運用在一般治療患者中,針灸也在運動賽場上扮演很重要的角色。

但如果是韌帶鬆弛的問題呢?這時候針灸雖然能幫助氣血流動,但有些情況下,西醫的增生療法(例如PRP注射)可能會更有效。因此,中西醫在這方面其實是可以搭配運用的。中醫和西醫並不是對立的,而是各有擅長的領域。西醫擅長精準診斷,能夠迅速找到病因並採取行動,而中醫則擅長整體調理,幫助病人恢復體質,減少疾病復發的機會。

最好的醫療方式,不是偏向哪一方,而是根據不同的情況靈活應對,讓病人得到最完整的治療。當傳統智慧與現代科學攜手合作,醫療世界才能變得更加完善!醫療情況會根據每個人的體質各有不同,專業的醫療指引或是建議需要透過醫生診斷,若大家有任何問題,還是建議找專業的專科醫師諮詢唷~

完整版podcast這裡聽:中西醫雙修的醫師來了!復健科MIX中醫的威力?

本集亮點:
  • 中醫師與民俗療法的差異
  • 中西醫在治療上合作是非常有價值的
  • 中醫把脈的原理!
  • 體內濕氣重?濕氣是什麼意思?
  • 中醫+復健科,針灸如何輔助運動治療
  • 中西醫整合的可能與趨勢
這裡也能聽

APPLE PODCAST收聽:https://podcasts.apple.com/tw/podcast…

延伸閱讀


聯絡我們

課程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