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周詩庭、編輯/魏琪芳(大衛編)
談到游泳,許多人會想到是涼爽的運動、需要特定場所的運動,又或是適合鍛鍊身材的運動(可參考我們的其他文章:游泳練什麼?探索不同泳姿與肌群鍛鍊的奧秘)。如果我們追溯歷史,游泳其實是一項融合了生存技能、健身需求與競技挑戰的運動!?
從古代自然游泳形式到現代規範化技術的游泳發展歷程,除了可以看出秒數的縮短外,也可以看出在人類文明的發展以及科技的進步的具體影響。
游泳的起源與古代游泳
古代游泳多為實用目的,並未形成系統化的技術。早期以模仿動物游泳的動作為主,像是蛙式的動作雛形,可以說蛙式是最古老的泳姿。
在各地區不同文化對於游泳的發展都有其特色。最早在西元前2500年的埃及有浮雕記錄游泳的形象;中國古代的黃河與長江流域居民以游泳作為漁獵技能的一部分;古希臘以及羅馬人則是在教育中融入游泳,並且視游泳為一重要的技能。
現代競技游泳的形成
現代的競技游泳運動的興起始於19世紀的英國,各式各樣的游泳協會開始陸續成立。直到20世紀初期,世界各國的游泳比賽開始普及。在 1894 年成立國際奧林匹克委員會時,游泳被列為 1896 年奧運會的項目之一,該年也是首屆現代奧運。
四種常見泳姿的發展歷史
(一)蛙式
普遍被認為是最古老的泳姿,人類從觀察自然界的動物習得。目前在救生(划手的方式在開放水域中的洶湧波浪很有效果)、休閒以及競技游泳中都可以看到蛙式的運用。
近代競技游泳中蛙式技術的轉變,從一開始的強調上肢和下肢的動作逐漸轉變為要求保持流線型的姿勢以及連貫和節奏的注重為技術要點。此外,還在過程中發展出蝶式,並且在技術上不斷進行優化以提升游泳的效率及速度。
(二)仰式
19世紀末在歐洲的競賽中首次出現,當時的動作較接近現在的「反蛙泳」。直到20世紀初才開始出現和捷式(自由式)相反方向,但是動作內容相同的踢水動作。仰式在休閒與競技游泳中都會看到。
近代競技游泳中仰式技術的轉變,主要著重在強調單臂交替的高效率划水技術,選手手臂在水中的推進角度要求更精確,能夠減少多餘的水阻力。而在踢腳的層面則需要更有力,就像鞭子一樣幫助身體維持穩定。整體更加注重流線型的維持頸部放鬆,頭部稍微後仰,保持身體筆直以提升水中滑行的效果。
(三)蝶式
如前文所說是由蛙式轉變而來,是四種泳姿中最年輕的泳姿,通常只會在競技游泳中出現。
第一個在蛙式比賽中使用蝶手的選手是美國的Henry Myers,因為當時的游泳競賽規則中,蛙式項目並沒有明確規定不能使用蝶手挖腳的方式前進。此後,幾乎所有的選手在參加蛙式項目時都會使用蝶式的技術。在當時引發爭議以及討論,後來在1956年的奧運中單獨將蝶式變成一種泳姿,和蛙式區分。
近代蝶式技術的轉變更加注重手臂的弧形劃水,並將力量集中在推進階段,以達到更高的效率。以及比賽時起跳的強勁爆發力以及轉身時的快速潛水蝶腳,水下技術在比賽中的作用越來越重要,成為提升比賽成績的關鍵因素之一。
(四)捷式(自由式)
捷式的出現是游泳運動效率革命的代表。在19世紀末,澳大利亞運動員學習土著的游泳技巧,創造出高效率的爬泳技術。目前捷式是最快的泳姿,是游泳競技運動中的基礎也是比賽中項目最多最有競爭力的項目。
捷式的划臂技術從早期的寬弧形劃水進化為「S型」內划水路徑,再到現今在抱水多寡和推水的前進效率中取得平衡(除了抱水多寡外也更重視前進的效率)以獲得更大的推進力。
游泳技術的進步是一場持續的競賽,結合了人類的創意、科學的力量與運動精神。透過回顧泳姿的演變歷史,我們能更加了解這項運動的魅力與挑戰,也對未來的突破充滿期待。
參考資料
- Swimming – Freestyle, Breaststroke, Butterfly | Britannica
- 游泳知識:蝶式的歷史
- https://web.ntnu.edu.tw/~495002300/1/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