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56078 M

想培養運動習慣?超慢跑是你的有氧入門好選擇!

撰文/初綵禎、編輯/魏琪芳(大衛編)

近幾年「超慢跑」逐漸蔓延各大公園、各個有長輩的家中,網路上甚至還出現分享各種超慢跑經驗的社團,還有彼此互相鼓勵超慢跑的社群!

超慢跑在近五年多確實受到相當大的討論,那麼超慢跑究竟是什麼?又適合什麼樣的人呢?

超慢跑的概念由日本運動生理學家田中宏曉(Hiroaki Tanaka)博士提出,作家梅方久仁子(Umekata Kuniko)加以推廣。田中博士的研究指出,超慢跑不會使乳酸增加,人們可以更輕鬆愉快的運動,同時避免過度用力造成運動傷害,達到持續運動的目的。

超慢跑的運動強度介於低--中度之間,通常速度接近快走,但保持跑步的基本姿勢和步態。而超慢跑因為速度又比健走及快走還慢,因此幾乎不會有雙腳同時離地或是僅有單腳觸地的情況,這種跑步方式著重於持續性和穩定性,而非速度,使得運動強度降低,對關節的衝擊也相對較小。適合已經長時間沒有運動、運動初學者、老年人,以及尋求低強度運動選項的人。

超慢跑很容易?注意事項要記得!

超慢跑屬於運動強度較低的運動,除非有特殊狀況,只要操作正確,一般來說是可以安全進行的。但還是建議大家檢視自身身體狀況,和醫師確認是否有相關運動禁忌。運動過程中,務必確認是否有任何不適出現,也可以透過智慧型手表等器材監控運動過程中心率是否穩定。

(一)超慢跑的行前準備

對於銀髮族或是鮮少運動的人來說,超慢跑在開始之前應考慮以下幾點:

  • 充足的熱身:慢超跑前要足夠的熱身和伸展,特別是腰部、小腿。
  • 適當的營養補充:在運動前攝取鈣質有助於降低抽筋的風險,而在運動中或運動後則應補充流失的肝醣,這能提升耐力並加速恢復疲勞。含乳糖的乳製品是極佳的選擇,無論是在運動前、中或後飲用,都能有效補充鈣質、水分、蛋白質及碳水化合物,有助於修復與重建骨骼肌。
  • 合適的運動服飾:專家表示,在家進行赤腳超慢跑對健康更有益,不僅能直接刺激腳底的穴道,還能讓腳底與地面更完整地接觸,有助於提升髖關節和膝關節的穩定性。然而,初學者可以循序漸進地進行,先穿著底部較薄的慢跑鞋跑步,接著改為赤腳踩在瑜伽墊上跑,最後再嘗試完全赤腳跑步。至於服裝方面,建議選擇吸濕排汗且寬鬆舒適的衣物,同時注意做好戶外的防曬措施。
  • 醫療許可(如有需要):在開始任何運動計畫前,應先獲得醫生的批准,尤其是對於有心血管疾病或其他慢性病的人。
  • 環境考量:選擇平坦、防滑的跑道,避免交通繁忙或地面不平的地方。
(二)建議頻率及時間點

建議每周進行3至5次,每次20至30分鐘的超慢跑。最好選擇在天氣涼爽的早晨或傍晚進行,避免高溫時段。

(三)正確姿勢與動作要領

進行超慢跑時,背部應保持直立,避免前傾或過度後仰,手臂自然擺動,協助保持平衡,踩踏步幅適中,避免過度拉伸。

  • 動作要領一:自然站姿
  • 動作要領二:手肘彎曲
  • 動作要領三:將重心略微降低(髖、膝微曲)
  • 動作要領四:保持節奏頻率一致

超慢跑的三大好處

  1. 促進心肺功能

規律的低強度運動有助於改善心肺功能之外,還對於呼吸循環和新陳代謝都有幫助。運動除了可以有具體的數字下降之外,還能舒緩無形的壓力,以及提升睡眠品質。

  1. 加強肌耐力

超慢跑有助於緩解肌肉流失的速度,增加身體力量和靈活性,也不會對長者的身體造成負擔。針對慢肌纖維進行特別訓練,可以有效提升身體耐力和整體健康。

  1. 改善心理狀態

超慢跑因其輕鬆的步調,特別適合用來放鬆身心。在跑步的過程中,身體會釋放內啡肽,這種令人愉悅的激素能有效減輕壓力與焦慮,提升整體心理福祉。

中高齡開啟健康生活的入門新選擇

超慢跑以其低衝擊、易持續的特點,為長輩們提供了一種安全又有效的運動方式。透過適當的準備、正確的姿勢與穩定的節奏,能夠在享受運動樂趣的同時提升身體機能與心理健康。不論是促進心肺功能、加強肌耐力,還是改善心理狀態,超慢跑都展現了其多元的益處。選擇適合的時間與頻率,讓超慢跑成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為健康的晚年生活注入活力與幸福感。

當然!不管是在超慢跑、前或是進行中,皆須注意自身安全,避免在極端天氣條件下運動,根據個人的體能狀況逐步增加運動的強度和時間,避免過度運動,且定期檢查健康狀況,並根據醫生的建議調整運動計劃。

先超慢跑才能超快跑?

很榮幸邀請到台灣超慢跑的推廣者--徐棟英教官!對於銀髮族而言,超慢跑是進入門檻相對簡單的運動,之後搭配肌力訓練才能幫助我們繼續到處趴趴走!一起來看看徐棟英的分享吧!

參考資料
延伸閱讀


聯絡我們

課程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