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ll·e 2024 09 06 10.50.14 A Medical Illustration Showing Rhabdomyolysis (muscle Breakdown) Without Any Text, Focusing On The Destruction Of Skeletal Muscle Cells. The Image Hig

為什麼會有橫紋肌溶解症?運動好可怕?

編輯/曾凱文

劇烈運動后肌肉異常疼痛、尿液是醬油色的?如有以上情況你必須注意!如若處理不當,可能會面臨洗腎的危機,甚至有生命的危險。這極有可能是橫紋肌溶解症。

什麽是橫紋肌溶解症?

橫紋肌溶解症指的是,因劇烈運動或外力壓迫等原因導致骨骼肌(屬於橫紋肌的一種)損傷,結果肌肉細胞壞死和細胞膜破裂。這使得細胞内大量物質,尤其是肌紅素(Myoglobin)滲透出來進入血液。這些物質需要透過腎臟排出體外,但這些物質可能會堵住腎小管,稍有不慎可能會導致腎衰竭。

橫紋肌溶解症的症狀

典型的橫紋肌溶解症的症狀有以下幾種:

  1. 有受影響的肌肉疼痛和腫脹,以及肌肉收縮力量下降。
  2. 由於血液中的肌紅素需要透過腎臟排泄出來,所以尿液會呈深褐色。如果腎臟功能已經受損,尿液會開始減少,甚至無尿。
  3. 此外,由於肌肉細胞的物質釋放到血液,可能會造成電解質的不平衡,因此導致惡心、嘔吐、心律不整、乃至昏迷的現象。

以上是個人能夠自行觀察的症狀,如果有相關症狀應馬上就醫,避免腎臟進一步受到傷害!
當然,如果要確認是否為橫紋肌溶解症,醫學上有數種檢查方式:

  1. 尿液試紙潛血反應呈陽性,而進一步透過顯微鏡檢測發現并無紅血球,則可以判斷為骨骼肌細胞受到傷害。
  2. 最可靠的指標是透過驗血檢查肌酸激酶(creatine kinase,CK,平時存在於肌肉中)值是否上升。這是因爲CK 整體降解的速度較慢,濃度保持升高時間比肌紅素更長,可以避免後期偵診斷有誤。如果血中含量高於1000 IU/ml (正常值的5倍)則代表發生橫紋肌溶解症,甚至含量來到100,000 IU/ml也並非罕見。
  3. 其他的肌肉損傷相關指標的檢驗也能夠幫助判斷橫紋肌溶解症,例如乳酸脫氫酶 (enzyme lactate dehydrogenase,LDH) 濃度升高、高血鉀、低血鈣等。

橫紋肌溶解症的治療

橫紋肌溶解症的治療有以下幾個原則:

  1. 輸液治療,灌輸大量液體(生理食鹽水)以確保患者有足夠的尿液,將體内纍積的大量代謝廢物排除。
  2. 矯正電解質異常,如排除過多的鉀離子等。
  3. 如果患者病情嚴重,腎臟功能已經受損,則是要立刻轉介血液透析治療(也就是俗稱的洗腎),幫助排出相關物質,直到腎功能恢復。

一般而言,輕微程度的病患在充分的治療下,數周到數月之内可完全恢復,留下後遺症的機會不大。因此,若有相關請盡速送醫,否則因延後治療,可能會落下洗腎的悲劇,甚至有生命危險。

運動好可怕?橫紋肌溶解症的成因

任何形式的嚴重肌肉損傷都有可能造成橫紋肌溶解症,過度的運動是最常見的原因。另外,車禍、意外(如地震等)造成的肌肉擠壓傷害,以及中風後長期固定某個姿勢都有可能會造成橫紋肌溶解症。

除此之外,酒精、藥物、毒素、毒品、以及極端溫度等也都有可能是會引起橫紋肌溶解症。此外,也有少數遺傳性的代謝缺陷疾病會導致患者較爲容易發生橫紋肌溶解症的問題。

預防橫紋肌溶解症非常簡單!

雖然引發橫紋肌溶解症有許多原因,尤其過度運動作爲主要成因會讓大家對運動有所卻步。但許多狀況是我們一般人可以預防的,也能避免過度運動所帶來的傷害。

  1. 在運動前熱身,可以避免肌肉受傷。
  2. 瞭解自身的狀況,別逞强。運動强度與運動時間不要忽然增多,尤其平常沒有運動習慣的人,不宜忽然進行過於激烈的運動。
  3. 維持運動環境通風,且避免在悶熱的環境下持續運動。
  4. 適時的休息,並補充大量的水分。不舒服的時候,應該立刻停止。

每個人的極限都不同,切勿盲目跟隨,否則受傷的是自己,還對運動產生負面印象。運動絕對是好事,但體能是循序漸進慢慢進步的,所以一定要量力而爲,有計劃地安排運動强度。如此才能讓你身體越來越强壯的同時,也能避免各種傷害,讓你明白運動不但不可怕,還十分有趣!

參考資料

VANHOLDER, RAYMOND; SEVER, MEHMET SU[Combining Diaeresis]KRU[Combining Diaeresis]; EREK, EKREM; LAMEIRE, NORBERT. Rhabdomyolysis.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of Nephrology 11(8):p 1553-1561, August 2000. | DOI: 10.1681/ASN.V1181553

Chavez, L. O., Leon, M., Einav, S., & Varon, J. (2016). Beyond muscle destruction: a systematic review of rhabdomyolysis for clinical practice. Critical care (London, England), 20(1), 135. https://doi.org/10.1186/s13054-016-1314-5

https://en.wikipedia.org/wiki/Rhabdomyolysis#Causes
https://www.ntuh.gov.tw/neur/Fpage.action?fid=4258
https://www.cdc.gov/niosh/topics/rhabdo/prevention.html


聯絡我們

課程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