螢幕擷取畫面 2024 04 11 154415

小兒麻痺也可以訓練?突破身體限制,67歲陳阿姨的進步見證

編輯 / 凌翊涵

螢幕擷取畫面 2024 04 11 154308
陳阿姨訓練畫面(圖/練健康)

練健康致力提供客製化服務給各種狀況的個案,患有小兒麻痺症的陳阿姨僅能藉由雙枴及左腳來行動,右腳近乎喪失功能。隨著年齡增長,阿姨發現日常生活的動作中,明顯感覺肌力退步許多,因為長期依靠枴杖活動,上肢的負擔壓力過多,因此阿姨決定跨出第一步嘗試,來到練健康尋求專業的幫助,讓我們一起來看看阿姨這段激勵人心的訓練過程!

小兒麻痺症:神經系統的攻擊者

小兒麻痺症由小兒麻痺病毒引起,攻擊中樞神經的運動神經元,使得0.3~1%的病患出現部位不對稱的麻痺反應(其實90%以上的病患僅有發燒、倦怠、噁心或無菌性腦膜炎,並不會有任何麻痺症狀!)此疾病盛行於18~19世紀,在台灣的民國40、50年,每年約有400至700個病例產生,到民國71年開始大流行,不過自從民國72年引進疫苗後,就幾乎沒有新的個案出現,直到民國92年確立病例已減少99%。

小兒麻痺約有8成機率出現在5歲以下兒童,疾病初期有些神經細胞只是暫時損壞,如果是會影響動作的程度,其實有兩個恢復機制。

  1. 受損的神經細胞有機會自行恢復
  2. 受損神經細胞周圍的神經細胞長出新芽取代受損功能

資料來源: 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

重塑力量:陳阿姨的訓練目標

陳阿姨因為小兒麻痺的關係,導致右腳幾乎是沒有功能性的狀態,必須倚靠雙枴及左腳進行動作,導致上肢負擔壓力大且骨盆、重心都向左偏移。據陳阿姨描述,近幾年明顯感受到肌力退步、上公車以及上下樓梯時,左腿感到無力、久站會覺得膝蓋內側以及髖關節前側有壓迫感,因此陳阿姨來到練健康尋求協助,希望可以增強下肢肌力,讓上肢壓力得到緩解。

目標確立!教練客製化的訓練菜單

當接觸到特殊個案,評估前我們請到物理治療師先和陳阿姨諮詢,確認阿姨的移動能力階級,再評估受影響的肢段(感覺及動作能力),再提供訓練規畫。

經評估後,阿姨屬於移動能力階級三「使用手持式移位輔具步行」,根據教練的觀察,陳阿姨的右腳無法站立、行走,而左腿的臀部肌群較有力氣,但膝伸肌(股四頭肌)的力量較弱,所以阿姨走路的方式都是將膝蓋伸直到底,完全伸直的方式來行走,並且因拄雙枴僅靠上肢支撐,因此教練特別針對阿姨,擬定她的適性訓練計畫:

訓練策略:

  1. 減輕上肢負荷: 下肢肌力訓練、上肢肌力訓練
  2. 平衡訓練:單腳站立平衡、瑜珈球坐姿平衡訓練

訓練前期以上肢訓練及墊上運動來訓練臀肌群、腳踝肌群,後期加入更多承重練習,並將基本動作進行降階再降階,像是橋式訓練簡化為骨盆旋轉穩定練習,讓阿姨更輕鬆開始進行訓練。

激勵人心的成果:陳阿姨的進步

陳阿姨來到練健康訓練已經四個月了,原本在單腳站訓練中,阿姨僅能勉強維持30秒,如今她已經可以達到穩定站一分鐘,還能在這一分鐘內,以手部其他動作擾動重心,依然穩住平衡,是個非常值得鼓勵的里程碑!

不僅如此,阿姨一開始只能完成高椅子的坐到站,現在可以從正常或偏低的椅子完成動作,雖然仍是在手有協助的狀況下,不過這真的是一個很大的進步。而阿姨也開心的和我們分享「原本從家裡走到捷運站要20分鐘,現在15分鐘就能到了!」我們會繼續和阿姨一起努力,透過適合的訓練,讓阿姨達到更多日常生活動作的進步。


聯絡我們

課程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