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ng Physiotherapist Helping Patient With Back Problems

復健?物理治療?淺談物理治療相關知識

編輯/魏琪芳(大衛編)

運動傷害進入恢復期,該怎麼做才能好得快?除了「物理治療所」之外,還時常看到「復健診所」。如果選擇物理治療,會有什麼治療項目可以參考呢?五大物理治療自費項目,包括震波、增生療法、PRP自體血小板注射、Redcord紅繩懸吊系統、徒手治療與運動治療。

身體跌打損傷要先趕快看醫生,確認受傷狀況,以及儘速處理傷口、患部,但是看完醫生呢?我們都知道要進入恢復期,必須好好對待受傷的部位才會好得快。那麼在恢復期到底能做什麼?今天要來帶大家了解近幾年在台灣如火如荼發展的「物理治療」!

走遍大街小巷,除了「物理治療所」之外,我們還時常看到「復健診所」。很多人都會說受傷後要做復健才會好得快,然而想要身體損傷、運動傷害盡快復原到理想的狀態,究竟該找復健診所還是物理治療所?兩者的差異該如何區辨?更進一步,如果我選擇的是物理治療,大致上會有什麼治療項目可以參考呢?趕快看下去,這篇文章要帶你簡要理解常見的五大物理治療自費項目!包括震波、增生療法、PRP自體血小板注射、Redcord紅繩懸吊系統、徒手治療與運動治療。

復健診所和物理治療所到底有什麼差別?

物理治療簡單說,就是靠著非侵入式的儀器、雙手(有時候包含雙腳)、運動處方來治療你的醫事人員,正式的說法是分成儀器治療、徒手治療、運動治療。

大家最常遇到的應該是電療、熱敷、超音波治療、牽引(拉腰與拉脖子)之類的儀器治療,這只是在物理治療中的一小部分,也是台灣健保體制下最常見的治療方式,在醫院和診所都可以看到。儀器治療的目的多數以舒緩疼痛、降低發炎,和加速循環以利組織修復為主,這樣的治療內容此較適合症狀較輕微的患者。

物理治療師和病患一對一,專注花上一個小時來做治療的方式,不太可能在健保環境下執行,所以在自費的物理治療所才會有。也有一些醫院、診所會有自費物理治療項目。當健保的治療對你的問題都沒什麼效果的時候,可以考慮看看。

常見物理治療項目指南

急性期就醫的主要目的應該是確認結構是否有任何的損傷,治療的目標會放在降低疼痛、消除發炎為主,可以採用的方式包含服用藥物、針劑注射等,物理治療的部分可以先以電療、低能量雷射等儀器達到此目的,必要時可以搭配輕手法的處置來增加循環,放鬆肌肉和筋膜;或是做一些治療性的伸展和運動,會有助於組織復原。

在急性發炎期過後,接受治療的目的應該是恢復良好的運動功能,所以可以運動和徒手治療為主,若肌腱和韌帶有比較嚴重的傷害,可以可慮增生療法注射,再搭配徒手和運動治療,回復關節穩定度以及活動範圍,再加以訓練協調性,以利回復日常工作或運動型態。

物理治療五大自費項目

一、體外震波治療

體外震波治療是醫院、診所、物理治療所常見的儀器。原理是把較高的能量打進身體裡,讓該部位再次輕微受損,刺激身體組織啟動復原機制。目前體外震波治療的適應症包括足底筋膜炎、網球肘、高爾夫球肘、肌腱鈣化等肌腱、韌帶的慢性疼痛,另外也可以幫助骨折的癒合、神經去敏感化。

體外震波治療打完後會有痠痛感,這不是壞事,表示大腦有感知到那個部位需要修復。痠痛感可能持續一至兩天,除非很難受,否則不建議進行止痛。如果真的要止痛,也請務必選擇非類固醇的止痛藥,或是很短暫的冰敷即可。因為過度止痛、消炎會阻礙身體的修復。在兩天的痠痛期內盡量避免劇烈運動、或是搬重物等,避免治療的部位再次受傷。但是日常生活活動沒關係。

兩天後可以進行一些幫助血液循環的運動,例如快走、慢跑、騎腳踏車等。這此都有助於身體的恢復,不過治療期間内還是盡量避免過度劇烈的運動。同時也要注意管養的攝取,才能讓身體更有效恢復。

由於體外震波治療並不是一個無風險的治療,記得治療前請慎選醫療單位、醫療人員,並且多做溝通。此外,並非所有的地方都適合體外震波治療,例如以下部位與身體情況:

  • 絕對禁忌症:已經正在急性發炎的部位、肺臟、眼球、大腦、大動脈、主要神經、心臟節律器、生長板。
  • 相對禁忌症:懷孕、病患有凝血問題、關節換置、局部腫瘤、局部感染、骨質疏鬆、類風瀑關節炎、開放式傷口、糖尿病神經病變等。在使用震波治療時要非常小心。

二、增生療法注射、PRP自體血小板注射

增生療法是將增生因子投過注射的方式送到需要修補的部位,去刺激那個地方再次起動修復機制,常用來治療韌帶之類血液較少通過,修復能力較差的部位。

自體血小板則是將血液抽出後,藉由離心機將血小板濃縮,重新注射回身體需要治療的部位。因此,除了醫生的診斷與注射的功力之外,病人本身血小板的品質也會影響到療效。

增生療法,無論治療成功或失敗都没有什麼後遺症,所以是許多醫生會嘗試使用的治療方式之一。但是增生療法的成效取決於以下幾點:

  • 醫生的診斷以及選擇注射的部位會大大影響效果。因為疼痛的地方並不一定是真正產生問題的地方。
  • 醫生使用軟組織超音波的技術會影響到注射的精準度。
  • 病患的血小板是否有足夠的增生能力。通常血小板的品質越好,做自體血小板增生治療的效果越好。
  • 病患是否在執行增生注射後有進行一些物理治療,並且做充足的營養攝取。這些都能幫助到注射部位的復原。有一些增生療法專長的醫生會和自費物理治療所配合。

雖然增生療法幾乎没有什麼副作用,但是還是有一些禁忌症不能做此治療。包括需要打針的部位還處於發炎、出血或是感染的狀態,就不適合做增生療法;另外有專家認為施打過類固醇的地方一個月內也不適合

三、Redcord紅繩懸吊系統


懸吊是來自挪威的一種治療工具,會需要搭配他們的治療技術一起使用。這是近幾年非常熱門的一種運動治療方法,醫院、診所、物理治療所都可以看見它的蹤跡,甚至成為一些醫療單位的特色。

懸吊系統是利用繩索將人的部分肢體,或是全部身體懸吊起來,透過不同的傾斜角度、身體擺位,來檢查身體的肌肉平衡,還有是否代償,以及核心肌群的能力等,接著做神經肌肉再教育,喚醒失能的肌群、恢復肌肉平衡、鍛鍊核心肌群等治療性運動。

由於透過不同的傾斜角度和擺位,可以把一部分的肌肉關掉,單獨檢查我們想要檢查的部分,看看身體是否正確的使用那些肌肉。因此,許多醫療人員認為紅繩懸吊系統是一個很好的檢查與治療工具。

相較其他運動治療,紅繩的繩子可以達到兩種功能:

  • 幫助患者分攤肢體的重量,如此體能衰弱的年長者也能做這項治療。
  • 透過繩子的角度,以及相應而生的不穩定性。可以拿來訓練運動選手的肌肉控制能力,所以身體強壯的人也能使用紅繩懸吊系統來增強運動表現。但後者的部分比較不算是醫療的範圍,是屬於肌力與體能訓練的範疇。

四、徒手治療

徒手治療的種類非常多,無論國內外都有數不完的流派與治療方式,但是這些治療方式都有相同的目的。透過雙手,或是一些器具,來治療關節活動度不佳、肌肉緊繃、筋膜張力不平衡、神經壓迫、組織沾黏等症狀。

徒手治療大多是由物理治療師來執行,但也有醫生會進行。多數時候在自費的物理治療所或是診所才會有50分鐘到一小時的完整徒手治療,過程包括評估與治療。評估是為了問題的癥結點,知道問題的源頭才能有效的冶療病痛。

一位物理治療師通常會數種評估與治療方式,在不同的情況下使用對應的技術。我們會建議病患在選擇物理治療師的時候,應該以該位物理治療師擅長的領域為考量的項目,例如擅長運動傷害、步態分析或是解決長期疼痛,而不太需要把重點放在該位治療師會哪些治療手法。

事實上,徒手治療有時候會被一些民眾誤以為和民俗療法的喬骨頭或是按摩店裡的按摩差不多,但其實兩者有根本上的差異。

徒手治療是根據醫學(解剖學、生物力學、肌動學等)的概念為底發展出來的治療方式,著重在找出病因與邏輯分析,且徒手治療是屬於醫療行為,就像吃藥、打針等一樣,並不能和按摩放鬆一概而論。

五、運動治療

運動治療並不單純只是運動,而是透過一些特定運動達到治療效果的醫療行為。運動治療在台灣的推廣上還有努力的空間,主要原因是一般民眾認為他們只要 「被動」的接受治療就會好,例如被打針、被給予一些藥物等。但事實上有很多病痛是需要「主動」去改變自己的身體才會變好,例如主動去運動、主動去改變生活習慣。

運動治療和一般的運動有什麼差別呢?簡單來說就是針對你的病因去設計特殊的運動菜單(課表),意思是這些運動訓練可以改善身體狀態,例如訓練大腦的神經連結能力、幫助肌肉平衡、改善疼痛等。要注意的是,坊間大眾較為熟知的專業運動訓練並非醫療行為,他們的目標大多會放在減重、改善外觀線條、增進體能與運動表現等項目。

通常運動治療會需要多一點耐心才能看到成果,但是效果通常可以維持很長一段時間。因為改變了身體,讓身體學會正確的運作方式,同時也改善了身體的弱點。

【物理治療系在做什麼?】流暢哥來了!你適合唸物理治療系嗎?ft.劉奕辰物理治療博士


經過我們一連串談疼痛的文章,相信大家都已經知道處理身體疼痛幾乎跟物理治療脫不了關係,但是物理治療師到底在做什麼呢?相關系所的訓練內容為何?想知道眼前這位教你怎麼改善身體活動的治療師經歷過什麼嗎?來聽聽劉奕辰物理治療博士談談物理治療界的真實狀況吧!

參考資料


好痛痛醫療資訊站著:《好痛痛——醫師、物理治療師、教練聯手救治你的運動傷害》(台北市:深石數位,2019)。

延伸閱讀

物理治療師的由來
買菜提重物不吃力、拿高處物品好輕鬆!物理治療師:每週一次功能性訓練,提升神經調控肌肉的效率


聯絡我們

課程體驗

點我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