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治療師的由來

編輯/曾凱文

無論是運動受傷、術後恢復、矯正動作、運動防護、高齡活動等,我們都需要物理治療師的幫助。如今,我們的生活中已經越來越容易接觸到物理治療師。不過,你知道物理治療師是怎麼出現的嗎?今天就帶你一探究竟,物理治療師如何慢慢出現在我們的生活中!

首先,我們必須簡單理解什麼是物理治療。物理治療就是預防與治療各種因為先天、衰老、疾病、傷害或環境等因素導致的功能問題,主要是以運動、儀器等方式來改善相關的狀況,幫助減輕疼痛並且恢復活動。

中國傳統療法與物理治療

中國的傳統療法其實與現代的物理治療相關概念非常接近,例如透過運動改善人們的活動力與健康。例如,五禽戲、太極拳等就類似於今天的運動療法。除此之外,推拿、針灸、熱敷等,也可說是和物理治療有著類似之處(當然,他們背後的原理與邏輯不同)。

希臘羅馬:最早的物理治療實踐者?

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被認為是物理療法的第一批實踐者,他主張用運動來強化無力的肌肉,並指出醫生都應該熟練按摩,因為按摩是其中一種重要的治療方法。

在600年後,羅馬時期的醫學家蓋倫(Galen)也提倡用運動、按摩和水療(hydrotherapy)等方式進行治療。由此可見,早在古希臘和羅馬時期就已經強調活動的重要性。

18世紀的蓋倫畫像

現代物理治療的起源:瑞典體操

若談到現代物理治療的起源,大家一般都會將其歸功於 「瑞典體操之父」Per Henrik Ling(1776-1839)。他在1813年創立了皇家中央體操學院 (Royal Central Gymnastics Institute),致力於推廣體操運動,以及鍛煉、按摩等方式作為健康恢復的手段。他除了結合解剖學和生理學來支持他的理念,也努力將體操、按摩等形式系統化作為醫療的手段。後來,這種治療方法與知識也逐漸傳播到整個歐洲與美國。

「瑞典體操之父」Per Henrik Ling

除此之外,瑞典後來有一位醫生Gustav Zander也發明了一些機械作為運動和治療的手段。這些器材主要提供漸進式阻力訓練,讓目標肌肉得到活動與鍛煉,進而矯正與活動關節。(這些器材與健身房的機械器材密切相關?想知道更多可以閱讀:〈帶你認識機械式健身器材的歷史〉)

物理治療之母:瑪麗·麥克米倫

事實上,女性在物理治療的發展歷史中其實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1894年,英國的四名護士Lucy Marianne Robinson、Rosalind Paget、Elizabeth Anne Manley以及Margaret Dora Palmer成立了英國特許物理治療協會(the Chartered Society of Physiotherapy in Great Britain),一方面強調按摩作為治療的專業性,也是為了確保相關從業人員的專業度。

後來,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大量女性被招募到軍事醫院來幫助受傷的士兵恢復他們的身體機能,瑪麗·麥克米倫(Mary McMillan,1880-1959)就是其中一員。物理治療也在這時候發展迅速,按摩、牽引、鍛煉為物理治療的主要方式。

一戰期間,位於華盛頓的Walter Reed Army Hospital的物理治療部門

戰後,傷病復建的相關需求降低,但越來越多人發現物理治療的意義與重要性,並希望能夠繼續進行相關的工作,因此瑪麗就在1921年組織美國婦女物理治療協會(the American Women’s Physical Therapeutic Association),所以他也被稱為物理治療之母(the Mother of Physical Therapy)。隔年,相關協會改名為美國物理治療協會(the American Physiotherapy Association,如今改名為American Physical Therapy Association),1923年才首次有男性加入。不但如此,瑪麗還將相關技術帶到中國的北京協和醫院,創立了理療科,也是中國物理醫學康復科的前身。

瑪麗·麥克米倫

二戰之後:物理治療走出醫院

世界第二次大戰,物理治療的需求再次大量增加,以幫助傷病進行復建。戰後,大量的人員需要長期的治療(也可見這次戰爭的慘烈程度),物理治療師逐漸從醫院開始轉向一般骨科診所、公立學校、大學健康中心、老年疾病機構等。

物理治療的群體也隨之發展越來越成熟。1951年,11個國家(包含美國、加拿大、丹麥、芬蘭、德國、澳大利亞等)的物理治療協會共組世界聯合物理治療協會,並在丹麥的哥本哈根進行第一次的大會。

1980年代至今:物理治療的新技術發展

隨著技術的發展,物理治療的領域也越來越進步,例如超音波、電療等不同的新療法和新設備開始被使用。不但如此,物理治療專業延伸的範圍也越來越廣,從過去的傷病復建,逐漸擴展到長照、體育、婦女健康等等領域。因此,物理治療在今天可說是完全覆蓋了我們的生活。

台灣的物理治療發展歷史

根據目前可見的材料,台灣在1910年代的日治時期就已經有物理治療的相關設施或人員。當時的陸軍衛戍療養院北投分院(現三軍總醫院北投分院內)設有溫泉治療的相關設備。1930年代,當時就有報紙刊登「電氣治療法」(也就是電療)的招生廣告。

大日本電療專門學院在臺灣的一則招生廣告。

不過,台灣如今的物理治療相關體系的建立應該追溯到戰後的1950年代。當時,由於小兒麻痺症流行,導致復建治療需求大量增加。1956年,臺大醫院通過成立物理治療及作業治療部的申請。雖然物理治療室在1958年成立,但當時台灣嚴重缺乏相關專業人員,所以聘請許多具有物理治療背景的駐台美軍人員眷屬來指導,協助小兒麻痺症的兒童進行物理治療,也指導台灣的護理人員相關的訓練,為我國的物理治療打下重要的基礎。

除了臺大醫院外,挪威籍的傳教士畢嘉士(Olav Bjørgaas,1926-2019)於1954年來到台灣,並在1956年首創台灣第一所小兒麻痺患童專屬的醫療和教育機構。這個機構名為「 屏東基督教診所 」(現今的屏東基督教醫院)。

畢嘉士

台灣的物理治療相關教育的歷史可以上溯到1962年。當時,臺大醫院設立物理治療復建部。1967年,臺大醫學院在世界衛生組織的協助下,在醫事技術學系下成立物理治療組,是亞洲國家最早的學士級物理治療師的教育課程。1985年,中華民國物理治療學會成立。同年,中山醫學院設立國內第二所復建醫學系物理治療組,開始有越來越多的相關科系設立。1992年,臺大復建物理治療組獨立設系,改為「國立台灣大學醫學院物理治療學系」,隨後也被臺灣各院校跟進。

1995年,台灣通過《物理治療師法》,並建立相關的證照考試制度。1999年,物理治療師公會全國聯合會正式成立。在這數十年的歷史中,台灣的物理治療從以小兒麻痺症為主,並隨著相關教育體系逐漸完善,物理治療的處理範圍也越來越廣,也培養了大量的相關從業人員,並且逐漸走向社區和居家式的服務。不但如此,2023年初的《物理治療師法》修法通過,物理治療師可以在「非以疾病治療為目的」的情況下從事相關指導工作,可以不需要醫師的指示,也顯示物理治療師可以直接幫助病人,展現他們的專業性和自主性。

結語

在看了物理治療師如何出現的歷史後,是不是覺得非常有趣呢?當大家以後面對物理治療師的時候,記得好好感謝他們,畢竟這是一個需要高度專業,卻一點也不輕鬆的工作!

參考資料

黃耀明,史料初探:臺灣日治時期的物理治療,《物理治療》46卷2期,(2021年6月),頁81-85。

Korobov SA. 2005. Towards the origin of the term physiotherapy: Dr Edward Playter’s contribution of 1894. Physiotherapy Research International, 10(3), 123-124.

https://world.physio/zh-TW/history

http://ptlog.pt.ntu.edu.tw/ptlog/?vol=103&aid=1503 

https://www.ntuh.gov.tw/PMR-PT/Fpage.action?muid=4001&fid=3816
https://www.mc.ntu.edu.tw/ntupt/Fpage.action?muid=623&fid=339
https://www.news-medical.net/health/Physiotherapy-History.aspx

http://ntur.lib.ntu.edu.tw/bitstream/246246/29888/2/912422H… 

https://www.mc.ntu.edu.tw/ntupt/Fpage.action?muid=620&fid=337
https://www.worldwar1centennial.org/index.php/practice-of-medicine-in-ww1/2722-practice-of-medicine-rehabilitation.html
https://bjorgaas.org.tw/about2.php
https://ptinhospital.blogspot.com/2018/09/98.html
https://news.pts.org.tw/article/646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