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高跟鞋跟舉重鞋,雖然都是把腳跟墊高,但「目的」跟「原因」卻是截然不同的嗎?說到高跟鞋,你的第一印象是什麼呢?為了某個盛大莊重的場合所穿?還是工作業務需求不得不穿?那麼,一講到到舉重鞋,你又會想到什麼?舉重選手在比賽時,為了將很重的槓鈴舉起來所穿?還是你其實也不清楚舉重鞋是為何而穿?今天,練健康婦女節專題將帶你探討高跟鞋及舉著鞋背後,所隱藏的脈絡及文化。
為什麼要穿高跟鞋?
我們先來看看高跟鞋的目的與由來。筆者雖為男性,但周遭女性親朋好友沒有人不抱怨為什麼要穿高跟鞋的,當然也有人很享受穿著高跟鞋,這邊先不論大家對於高跟鞋的好惡,而是為什麼會有「高跟鞋」的出現呢?

穿高跟鞋的目的
「高跟鞋很棒啊,穿了腿變長、屁股更翹,哪裡不好啊?」我們必須誠實地說,沒有錯,穿上一雙鞋子,馬上就能改變身體結構,以帶來普遍社會大眾所認同的審美標準,也是大多數人穿著高跟鞋的目的。但問題在於:這個審美觀是誰決定的?並且有必要長時間穿著嗎?或許穿個幾十分鐘,還不至於不舒服,但穿了八個小時、甚至站了一整天,又無法快步走路,雙腿簡直從天堂掉到地獄,腳底、小腿、腰馬上與自己抗議,為什麼要這麼虐待自己的身體?
高跟鞋由來
高跟鞋的由來其實眾說紛紜,起源時間、地點多半不可考,但概念大致雷同,不是為了美觀,就是為了功能。筆者整理了以下幾個常見的說法:
- 法王路易十四對身材完美的追求
一種說法是源於法蘭西國王路易十四。當時,路易十四苦於自己身材矮小,不能在臣民面前充分顯示他高貴的氣度,就吩咐手下人為他定製了一雙高跟鞋。此後法國貴族男女們紛紛仿效,並很快傳遍全國乃至歐洲大陸。

- 威尼斯商人的無心插柳
還有一種傳說是,15世紀時威尼斯有個商人,外出時害怕漂亮的妻子行為不端,就給妻子訂做了一雙後跟很高的鞋子,以防妻子外出。可妻子看到這雙奇特鞋後,覺得十分新奇,便找傭人陪著她遊街閒逛,出盡風頭。人們覺得她的鞋很美,爭相仿效,於是高跟鞋很快就流行開了。
- 前身是馬靴?
馬靴於法國面世,男性最早穿用,女人並未穿。馬靴因鞋跟高,騎馬十分方便,鞋跟可以緊緊抵著馬鐙,因此馬靴就是最早有跟,或者說是有高跟的鞋子。

- 北歐木屐
遠在十六世紀,已有類似的木屐高跟鞋問世。木屐也算是高跟鞋的前身,當時做套鞋穿用,始源於北歐,目的是用來保護穿在裡面的皮鞋。
以上為高跟鞋眾說紛紜的由來。一直至十八世紀,法國皇宮中,女人腳下鞋跟高度也越來越高,皆高出三寸。這種高跟鞋從法國傳到美國,在十九世紀二十年代開始風行至今。而高跟鞋有哪些特點呢?鞋跟尖、鈍、寬、窄皆有,但「高」是一直沒有改變太多且最重要的特色。
日本的平底鞋運動

日本女星石川優實,在2019年初,以自身在殯葬業被公司規定必須穿 5 到 7 公分的高跟鞋工作的經驗,在網路上發起了#KuToo 運動。此運動以對抗性騷擾流行的 #MeToo 為發想基礎,連結日文鞋子「kutsu」跟痛苦「kutsuu」的造語,要求日本政府禁止企業強制女性員工穿高跟鞋的規定。這個請願連署活動,源自於石川優實對穿高跟鞋工作的兩點疑問:
- 同樣職務之下,為何男性可以穿平底鞋,女性卻必須穿高跟鞋?
- 在高跟鞋會降低工作效率,甚至對人的健康有害的情形下,為何仍以「禮貌」為優先考量?
6 月初,石川優實獲得了 1.8 萬人連署支持,她將請願結果送交*厚生勞動省;在國會上,日本厚生勞動大臣根本匠卻表示,職場上對女性穿著高跟鞋的期待是「必要且適當的」。這項發言也意味著,日本政府並沒有打算推動相關法規,以改善高跟鞋讓女性職員受苦的工作狀況。

縱然如此,#KuToo運動引發的話題仍持續延燒,石川優實也沒有因此放棄推廣 #KuToo 運動。
*厚生勞動省:日本政府機構,主要負責推動日本醫療及健康政策、勞動相關政策、社會福利政策等,並沒有能單一對應台灣政府的部門。
高跟鞋對身體的傷害
高跟鞋並非以人類「舒適」而設計的。因為女性在穿高跟鞋時,身體重心會被強迫向前,而身體為了不讓自己跌倒,也會強迫自己改變姿勢,以將重心向後拉回。高跟鞋對身體的影響有以下這些:
- 上半身的影響
當你穿上高跟鞋後,骨盆會向前傾,重力線前移。你的身體為了維持穩定,勢必採取挺胸、翹臀和腰向後伸等姿勢重新建立平衡;但在這美麗的背後,你的脊椎正開始加速惡化。過度的腰椎後伸,使腰椎處於緊繃收縮的狀態,因此緊接著出現下背酸痛、腹部隆起等現象。
- 膝蓋與腳踝的影響
穿著高跟鞋行走時, 你的膝關節和踝關節的活動度會受到影響且受力不均,因此比穿平底鞋時,更容易發生踝關節扭傷與膝關節壓力增加26%,使關節、肌肉、韌帶、肌腱等組織提前惡化。
- 足底的影響
當你穿著高跟鞋站立、行走時, 重量會集中在腳前掌的第1至第3塊蹠骨頭處, 同時, 這些腳趾還受到鞋尖的擠壓與摩擦而出現雞眼, 蹠骨之間還會形成神經瘤, 從而出現頑固而反覆疼痛的症狀。 如果長期穿著高跟鞋, 還會導致足部與小腿肌肉無力,造成足底筋膜炎、扁平足、拇指外翻、槌狀趾等一系列症狀。
- 小腿肌肉及肌腱受傷
由於高跟鞋的鞋跟提高腳跟,小腿後側肌肉因此長期處於收縮、緊繃狀態,久而久之你的肌腱會縮短。當你之後換上平底鞋時,小腿肌肉會變得不夠長,使你的腳跟無法正常地著地。
無法避免穿高跟鞋時的要點
- 伸展
你可以著重在腳掌與腳踝、小腿的腓腸肌、大腿前後肌群、豎脊肌等局部肌肉做放鬆伸展。
- 加強局部肌肉力量
也可透過阻力訓練提升身體穩定度和肌力。如小腿肌群、大腿前後側肌群、臀大肌、核心等肌肉群。
- 選擇適合的高跟鞋
鞋尖應以舒適為重,鞋跟應選擇2吋以下。
- 可攜帶平底鞋或運動鞋
若你/妳需要長時間穿著高跟鞋,不妨準備一雙舒適的平底鞋或運動鞋,在無需交際應酬或者休閒逛街之時,與高跟鞋交替著穿,減輕雙腳的負擔。
為什麼要穿舉重鞋?
舉重鞋的目的
你可以參考彎槓訓練營林禹伸教練所拍攝的舉重鞋介紹影片:
內容有分析跑鞋與舉重鞋的差別,也實測告訴大家,舉重鞋除了擁有低筒的平底鞋或是綜合訓練鞋一樣提供雙腳優異的發力模式與穩定性外,其前後有高度落差的鞋底能為腳踝活動度不好的人,增加腳踝活動範圍,並且改善深蹲姿勢,避免上半身過度前傾,以減少下背負擔。
舉重鞋由來
- 1920~1950年代
在1920~1950年代,並沒有所謂的舉重鞋,大部分的舉重選手都穿簡單的平底鞋或者拳擊鞋,因為底部比較平且防滑。下圖為拳擊鞋。
- 開始變革
在1960年代John Davis、Norbert Schemansky等人,為了能在上挺接槓時,更快且更低的接到槓,因此發明了「分腿蹲」來接槓,也是因為這個動作,他們注意到諸多選手在接槓時,前腳小腿通常都會墊起,離地面有些距離。為了解決這個問題,他們開始把腳跟墊高,藉此獲得更大的腳踝活動度,而平底鞋跟拳擊鞋也在這時被淘汰了。
- 拳擊鞋與工作靴
大多數的舉重選手都在這兩種鞋款中難以抉擇,但二者的鞋舌都過高,會卡到小腿,而限制腳踝活動度,且拳擊鞋沒有墊高鞋跟,工作靴則又重又硬,當大家因而為此苦惱。後來,蘇聯的舉重選手發明了舉重鞋的前身,一雙鞋舌沒那麼高,不會卡到脛骨;鞋跟則被墊高,卻不會又硬又重的舉重鞋。如圖:
- 永別了高筒
直到1970年,愛迪達與蘇聯舉重選手在這時捨棄了高筒設計,因為低筒不只更輕更好穿,也能獲得更多腳踝活動度,這個時候的舉重鞋才漸漸定樣,與現代的舉重鞋設計貼近,低筒加上墊高鞋跟,變成舉重鞋的標準特色。

結論
綜合以上,我們能夠知道兩種鞋種的脈絡與目的,也知道了其中優缺點,更知道鞋子不分性別。為了需求、為了美,人類為達到自己所愛,因而妥協自己所選。但為什麼二種鞋款,鞋跟都會改變身體重心,高跟鞋的傷害卻這麼大?原因有二,一是穿著目的,二是鞋跟高度。高跟鞋為了「美觀」而拉高鞋跟高度,卻忽略了對於身體的傷害;舉著鞋則是為了符合人體功能及舒適而設計。看到這邊我們可以想想,為了追求目的,我們會犧牲掉什麼?練健康提倡健康、平權,且每個人都能夠為了自己的需求而穿,想穿什麼就穿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