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陳兆銳、魏琪芳(大衛編)
大家都知道生病需要看醫生,也知道運動才能維持健康,那麼你有聽過「運動醫療」嗎?
以運動、訓練為基礎,再針對每個人的身體狀況量身打造合適的運動方式,這就是「運動醫療」的其中一個面向。
運動能帶給我們的遠不止於身材上的提升,更多的是肌肉骨骼的加強、心血管疾病改善、新陳代謝變好、細胞更健康、神經協調,以及很重要的心理健康。
想要健康只依靠現代醫學足夠嗎?
人類在過去幾個世紀躲過天花、梅毒,卻躲不過中風、心肌梗塞等當代文明病。
感謝現代醫學的進步、公共衛生的普及,以及各種進步醫學的研發,人類理當迎向更高的平均壽命,還有更為健康的身體,相反地,大部分人類的晚年時常伴隨著病痛的折磨。醫學的任務應該是要延長壽命、緩解痛苦,這部分的確相當進步。但是我們現在要面臨的挑戰是後者,怎麼活得更好?也就是要如何展現健康的老化表現型?這是當今重要的課題。
有關表現型的資訊,可以參考我們另一篇文章喔!——〈基因型?表現型?及早運動幫助解決病態老化〉。
醫療的本質是什麼?
談到醫療,大家可能會想到長照、藥物、醫生等等,我們的思維似乎將醫療、藥物治療與照顧療程綁在一起。
如果回顧傳統的醫療,絕對不侷限於醫學的範疇,更多的是行動、心靈上的行為,可以是運動舒緩心情、一個歡喜的聚會,又或是興趣培養,我們生活的方式本身就是一種醫療。醫療可以不等於醫學。
面對高血壓、骨質疏鬆等等病態老化的症狀時,我們可以看到醫生給病患很多的藥物,延長病人的壽命,卻不能讓他們微笑的迎向死亡,為什麼會這樣?觀察病態老化的徵狀時,我們可以發現,形成病情最根本的原因是身體不運動,所以若只是讓藥物不斷控制疾病,控制的只是表面的現象,因此,如果運動醫療的思維也逐漸加入現代醫療的行列,相信會看到不同的結果。
為你的健康計畫加分:運動醫療
前幾篇談到基因型與表現型時有提到一對雙胞胎的故事,為什麼他們的結局會走向不同的表現型?最明顯的差別就是生活方式的不同,也就是運動。每個禮拜花點時間運動,就可以降低病態老化的機率,而且比起發病後治療的金額,定期運動相對省錢很多,看起來似乎就是最有效的醫療,但還是常常被大家忽視。
然而,這邊要提醒的是,運動最主要的功能是預防,而非治療。醫學的重點可能在於治療疾病,而非維持健康,但我們也看到為了治療病態老化的症狀,時常可以觀察到的情形,包括製藥公司的利潤、病人對藥物的無助感等等。相對地,運動是我們能夠站起來自主行動的行為,也是直接為自己負責的事情,不用把自己的健康建立在藥品、醫生身上,而是為了自己。
有關病態老化的更多資訊請看〈什麼是代謝症候群?瞭解病態老化五大症狀〉。
運動醫療帶來的六大優點
- 肌肉骨頭健康
病態老化從身體肌肉機能下降及骨質疏鬆開始,相反的,運動醫療帶來的效益也是從這邊開始。有效的運動會增加身體蛋白質的需求,消耗多餘的脂肪,不同的運動目標都可以給大家帶來不同的訓練效果,包括促進肌肉代謝、肌耐力、肌力、爆發力等等,有效的負重訓練還可以改善骨質密度、關節功能、身體活動度。
- 心血管健康
運動可以改善心搏輸出量。經過定期的運動後,可以降低休息時的心律,來抑制高血壓的惡化,降低心臟病及中風的發生率。
- 新陳代謝健康
常常看到運動員怎麼吃都不胖,除了因為運動時消耗的熱量以外,運動員也有較好的新陳代謝,因為他們的肌肉會燃燒比其他人還要多的熱量,進而減少造成病態老化的內臟脂肪及低胰島素敏感性。因此,規律運動也是現在代謝症候群及第二型糖尿病的主要治療方法之一,對全身血糖、血壓、血脂肪及發炎反應都有很好的改善。
- 細胞健康
自由基是細胞健康的關鍵之一。自由基是新陳代謝後的產物,活性強,而且不穩定,對細胞膜、胞器、基因物質本身都有很大的影響。雖然高強度的運動會增加自由基,也就是來自於前項提到的新陳代謝。
然而,規律的高強度運動卻可以減少自由基對細胞的傷害,聽起來有點矛盾,關鍵是在運動所引起的氧化壓力會促進健康的生物化學適應,反而增加細胞對於自由基的耐受度!
- 神經健康
運動可以提高大腦的可塑性,減少老化時大腦的減損。包括生長因子的釋放、神經傳導物質系統、血管訊號分子、抗氧化分子、粒線體成長、心血管的增生及大腦血管疾病的惡化。
- 心理健康
運動可以帶來心理的健康,運動不管是對睡眠、壓力、情緒、學習都有很大的改善,提高人的精神及生活品質。
運動醫療與標準醫療的差異
- 主導權
運動要靠自主執行,病患可以掌握自身的健康,最終的結果也是自己負責,而不像標準醫療過程,把身體的主導權交給醫生或者是藥丸、處方箋。
- 減少對於其他醫療的需求
病態老化最終是靠多重藥物痛苦的延續生命,但是運動醫療是預防病態老化的發生及治療。
- 倒置劑量
病情好轉時,醫生通常會減少我們的藥物及療程,但若是運動醫療,隨著病情的好轉,我們可以從事更多的運動。
【三分鐘練健康】如何四堂課學會使用自己身體?樂齡肌訓練團課簡介!
看完文章之後,相信螢幕前的你已經知道運動與肌力的重要性,但是卻不知從何開始嗎?健身房內的器材五花八門,但不確定如何正確使用?練健康主打「帶著走的能力」,藉由四堂肌力團課,結合與生活有關的「功能性訓練」,讓訓練的概念不再只存在於公園或是健身房,而是充斥在生活的每個動作之間!
有任何問題,歡迎私訊、聯絡「練健康」!
參考資料:
強納森•蘇利文(Jonathon M. Sullivan)、安迪.貝克(Andy Baker)著,王啟安、何宜勳、吳峰旗、吳肇基、林靖倫、陳柏瑋、楊斯涵譯:《槓鈴處方:抗老化肌力訓練》(新北:楓書坊文化,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