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周仕銓、審核/鄭宇劭、編輯/魏琪芳(大衛編)
心臟每天的跳動,都在為我們的生命輸送維持能量的血液,但是當血管中的壓力持續超出負荷,這股生命之流卻可能成為健康的隱形威脅。高血壓經常稱為「沈默殺手」,因為它往往無聲無息的損害著我們的血管系統,直到各種嚴重併發症悄然出現。
根據最新醫學研究顯示,即使是輕微的血壓升高,也可能會顯著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年齡、情緒、睡眠、身體姿勢、體能活動狀況或疾病等因素也會造成血壓的變動,但是往往變化都在幽微的生活細節當中,等到有劇烈的變動時,情況往往已進入較危險的境地!本文將簡要提醒大家高血壓可能導致的五大致命併發症,並提供相關的防治建議與安全運動的訓練指南!
高血壓的定義是什麼?哪些族群容易有高血壓?
血壓泛指血液在血管中流動時,對血管壁產生的壓力。一般來說,正常的血壓如下:
- 收縮壓<120 mmHg
- 舒張壓<80 mmHg
其他更詳細的血壓分類,可以參考下圖的指示,能夠更加理解自身血壓目前的情況!此外,台灣高血壓治療指引特別指出針對亞洲人的注意事項--即使血壓值在120-139 mmHg 的 「高血壓前期」(下圖的第二、三類),心血管風險也會顯著增加。中心血壓也是診斷高血壓的輔助指標,其診斷切點為 130/80 mmHg。學會也建議居家測量採用「7-2-2」方式,如果血壓超過 130/80mm-Hg 就需要尋求醫療協助。
血壓的高低會受到多種因素影響,包括年齡增長、肥胖、遺傳、不健康的飲食習慣、缺乏運動、長期服用某些藥物以及環境因素等,都可能導致血壓升高。因此,這些族群的人更容易患上高血壓。
居家也能精準監控高血壓?「722原則」教給你!
大家如果要準確診斷高血壓,除了在診間量測血壓外,「居家血壓監測(HBPM)」也相當重要。國民健康署推廣的「722 原則」是一個簡單有效的居家血壓量測方法:
- 「7」: 連續七天量測血壓。
- 「2」: 每天早上起床後、晚上睡覺前各量一次。
- 「2」: 每次量測兩遍,間隔一分鐘,取其平均值。
若有心室顫動,建議每次量測三次。透過「722原則」,民眾可以更清楚地掌握自己的血壓狀況,作為血壓管理的重要依據。
長期患有高血壓要小心五大併發症!
心臟是個強而有力的幫浦,會規律收縮以維持全身血液的正常流動。當心臟送出的血流壓力總是大於血管所能負荷的壓力時 (也就是高血壓),便會發生兩種情況:
- 阻塞作用 :血管壁受損,因受損而脫落的碎屑會阻塞血管。
- 破裂效應 :血管破裂而造成溢血。
如此一來,血管壁便容易受損、形成動脈瘤。「動脈瘤」是在血液流過血管壁脆弱處、反覆撞擊後而膨起來的囊狀物。 當動脈瘤破裂或分離成血栓流入其他器官時,就會阻礙到正常的血液循環,進而導致不同器官產生相對應的併發症。高血壓長期下來可能造成的五大併發症:
- 腦病變:腦栓塞、腦內出血、腦循環不全、腦病、蜘蛛膜下出血
- 眼睛病變:血管痙攣、血管硬化、眼底出血、滲出液、視乳頭水腫
- 心臟病變:心臟衰竭、左心室擴大、心肌纖維化、心肌梗塞、冠動脈不全症
- 腎臟病變:腎硬化症、腎功能不全、腎衰竭、蛋白尿
- 動脈病變(大動脈以及分支):動脈硬化、主動脈剝離、血管瘤、剝離性動脈瘤、動脈狹窄
運動訓練可有效控制高血壓!運動前中後要注意什麼?
高血壓患者在運動時,需要特別注意以下事項:
(一)運動前:
應諮詢醫生,評估身體狀況是否適合運動,並了解運動時的血壓控制目標。另外,有高血糖或高血脂患者同樣需要留意。
(二)運動中:
根據美國運動醫學會(ACSM)2019年高血壓運動指引:
- 有氧訓練:建議每週2~3次,達中等強度40~59% VO2R,或RPE 12~13(輕鬆~有點吃力),每次以20~30分鐘為目標累積達成。
- 阻力訓練:建議每週2~3次,達中等強度60~70% 1RM,可漸進強度。新手或高齡者建議從40~50% 1RM,每次以20分鐘為目標漸增,每種動作2~4組、8~12下。
- 運動時間與強度:鼓勵每天進行運動,低、中、高強度皆可以,但著重在中等強度,每天累積20~30分鐘以上的運動時間,每週累積90~150分鐘。
- 隨時監測身體狀況及血壓狀況,適時降低運動強度,若出現頭暈、頭痛、胸悶、心悸、噁心嘔吐或後頸部肌肉緊繃等不適,應立即停止運動。
- NG動作:避免頭部向下/低於心臟的訓練動作,以及運動時閉氣,避免發生短暫頭暈、頭痛、心悸甚至短暫暈厥等情形(努責效應)。
- 運動場所:應避免在高溫,潮濕的環境中進行運動,以免血壓升高。
(三)運動後:
- 運動結束先緩緩:進行緩和運動,讓身體逐漸恢復。
- 補充營養:補充足夠水分,避免脫水。
面對高血壓後可能出現的五大致命併發症,高血壓雖被稱為「沈默殺手」,但是透過正確認識與積極管理,我們完全有能力掌控這個無聲威脅。從實踐「722原則」的血壓監測,到調整日常飲食習慣、進行安全適度的運動,每一個小步驟都是守護心血管健康的重要環節。此外,預防勝於治療—當血壓尚在「高血壓前期」時,就是最佳介入時機!維持積極監控、良好生活習慣、保持運動頻率,血壓順暢的健康生活不是難以企及的目標!
資料來源
- 2022年新版高血壓治療概述| 衛教資訊
- 相揪量血壓722GO健康攜手高血壓學會及藥師公會全國聯合會建立血壓管理站
-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 Understanding Blood Pressure Readings |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 What is High Blood Pressure? |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