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22560 M

不跌沒事,一跌出事 骨質疏鬆症一旦骨折死亡風險增

編輯/魏琪芳(大衛編)

「老人家跌倒怎麼辦?」、「老人家常常跌倒」只要在網路上稍微搜尋,就會發現很多人都相當擔心長輩跌倒的問題。根據衛福部110年度的死因統計調查,事故傷害死亡人數為6,775人,其中跌倒(落)致死的人數占21.9%(1,482人)。而再看到106年「國民健康訪問調查」結果顯示,65歲以上的長者大約每6人,就有1人曾經發生跌倒,且每12位長者,就有1人曾因跌倒而就醫。在老人家跌倒的狀況中,髖部骨折是最常見也非常危險的結果之一。

臺灣的髖骨骨折發生率是亞洲第1、世界第9,其中又以65歲以上尤為明顯,長輩在髖部骨折後1年內的死亡率高達20%,甚至比部分癌症的死亡率還高。髖關節是什麼?為什麼跌倒後這麼容易直接面對死亡?本篇將帶大家簡要理解髖關節對身體的重要性,還有跌倒後的風險!

髖關節在哪裡?為什麼這麼嚴重?

(圖片來源:骨哥論壇)

髖關節是人體最大的關節,位置介於上半身和下半身之間。由骨骼結構來看,髖關節從腰部附近的髂骨延伸,接到髖臼,下方則是再連結股骨(大腿骨),而髖臼是一個半球形凹槽,邊緣包覆著髖臼唇(acetabular labrum),提供穩定性並吸收震動。下方的股骨則是一個帶柄的圓球,它被關節囊完整圍繞,形成可以活動的關節。

在關節之外有眾多穩定的肌肉和韌帶,使髖關節可承受比體重多好幾倍的壓力,如走路、單腳站立或跑步時,髖關節承重壓力可達體重的三至五倍,或更多。因此,只要髖關節受損、退化,就會開始影響到行走、負重能力。嚴重時可能導致髖部骨折,傷者會感覺劇痛無法動彈、行動受損、無法負重等症狀長期臥床容易發生肺炎、血栓等嚴重併發症,甚至可能致命。

髖關節骨折原因?肌力與身體機能下降要注意

綜觀髖關節骨折的因素,九成以上的原因是跌倒,其餘則可能是車禍、高處墜樓等意外發生。造成生活環境中造成跌倒的原因有很多,包括雜物堆疊、地上會滑動的物品(地墊)、濕滑的浴室地板、樓梯間昏暗等等。

對於長輩來說,除了要應對生活中危險的外在因素,身體各方面的功能也逐漸退化。包含因為骨骼、肌肉衰退的肌少症,還有如視力、平衡差等反應能力的下降,此時如果再加上原先就有的慢性疾病,像是心臟病、糖尿病、失智症、巴金森氏症等,這些疾病都會讓身體原先就處於不適的狀態,連帶增加跌倒的風險。此外,停經後(更年期)的婦女也是危險族群,由於停經後雌激素會下降,進而無法抑制身體內的噬骨細胞成長,因此骨質疏鬆症的機率也升高。面對身體素質、肌力的下降,醫療單位大多建議必須以年做為單位,長期追蹤骨密度。

髖關節如此重要,及早開始保養以及維護關節周圍的肌肉是最關鍵的方法,舉凡基本的上、下肢的推、拉動作都是可以讓身體維持一定肌力的訓練方式,包含深蹲、硬舉、臥推、肩推、水平推拉(滑輪)等等,其中硬舉更是已證實能夠有效增強骨密度的絕佳訓練動作。

【80歲鄭阿嬤髖、膝關節置換,靠訓練讓走路更有力!】

髖關節已經受傷,還換過人工關節來得及嗎?當然!手術後的復健與恢復非常重要,今年已經要80歲的鄭阿嬤就是手術後才開始接觸訓練。起初,阿嬤覺得自己的肌力慢慢退化、上下樓梯沒安全感,加上置換過膝關節和髖關節,想要提升自己的肌力,同時想鼓勵先生與她一同運動!

阿嬤的教練Howard營養師/教練提到,為了增加阿嬤的平衡能力,讓走路更穩更安全,會運用單邊負重訓練和單腳平衡動作來練習;下肢訓練的部分,會做抬腿的訓練,訓練阿嬤的臀中肌,也增加阿嬤走路的穩定性。在規律且專業規劃的訓練之下,阿嬤已經可以穩穩地做30多公斤的六角槓硬舉了!

參考資料:
延伸閱讀:


聯絡我們

課程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