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xels Vlada Karpovich 5790716

長輩罹患肺病勿輕忽衰弱症 肌力訓練搭配蛋白攝取有效恢復

編輯/魏琪芳(大衛編)

臺灣逐漸邁入高齡與超高齡社會,隨著長輩的人口數提升,相關的疾病問題也一一浮現,除了三高與常見的慢性病之外,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也是威脅之一。根據臺中榮總高齡醫學中心醫師翁碩駿指出,經文獻統計,慢性肺阻塞預計在2030年成為全球第五名失能與前三名死亡的原因。

目前已知臺灣40歲以上民眾慢性肺阻塞盛行率約6%,且惡化後首次出院後一年死亡率約22%。此外,最新的相關研究指出,COPD患者不僅要對抗呼吸困難,更需要警惕容易被忽視的「衰弱症」。據臺中榮總最新研究顯示,COPD合併衰弱症的患者,其10年存活率竟然趨近於零,遠低於一般健康長者的48.1%,但是卻時常被一般民眾與非高齡專科醫師輕忽。不過今天要分享一宗來自臺中榮總的成功案例,76歲的COPD患者透過及早發現衰弱症狀、適當的復健計畫和營養介入,進而有效提升生活品質。醫療團隊也將此病例刊登於國際期刊,不但為高齡COPD患者的照護開啟新視野,也為醫護人員提供更全面的治療方向。

肌力訓練配合蛋白攝取 病情趨穩且重回自理生活

76歲的林先生抽菸超過40年,4年前因咳嗽、痰多且黃、活動後喘就醫,經診斷為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以下簡稱慢性肺阻塞),後來又發生細菌性肺炎和腎衰竭而住院,原本尚可自理生活卻在住院時發現不良於行、慣用手無力,還有胃口不佳、營養差等情形。

臺中榮總醫療團隊(下稱中榮團隊)立即為他進行周全性的老年評估,確認林先生合併有衰弱症(frailty)情形。團隊馬上安排物理、職能治療幫助他鍛鍊身體肌肉,並指導「噘嘴式呼吸」訓練呼吸肌力,增加肺部氣體交換功能。營養師也提醒應適時補充高蛋白、適度熱量點心,全方位增加肌力、肌耐力和預防骨質流失。5年來持續追蹤,林先生日常生活自理無虞,散步活動也沒問題,雖然仍無法有效戒菸,但肺部呼吸狀況尚屬穩定,也不再急性發作或再住院。

衰弱症是什麼?哪一種情況下會發生?

翁碩駿醫師解釋,正常老化與病態老化都會引起衰弱症,衰弱症是指一種失衡的身體狀態。當我們遇到重病、壓力或環境等多重變化時,生理能力會斷崖式惡化,嚴重者可能失能或死亡;另一方面,慢性肺阻塞本身會加重衰弱表現,反過來衰弱本身也會再影響肺功能。由此可見,衰弱、慢性肺阻塞、肺功能與老年症候群彼此存在密切的交互影響。

過去的醫學研究缺乏有效解釋肺功能和衰弱症之間的關聯性,中榮團隊利用院內高齡慢性病管理資料庫進行分析(註),發現在多次肺功能檢測下,有慢性肺阻塞合併衰弱的病人其肺功能有顯著下降,代表肺功能明顯惡化,也意味衰弱症會加速肺功能的退化。存活曲線也顯示慢性肺阻塞合併衰弱症的高齡族群幾乎活不過10年,有肺阻塞無衰弱的10年存活率為5.7%;相對健康且無慢性肺阻塞的10年存活率為48.1%。相關研究結果去年11月刊登在高齡與營養學期刊《Journal of nutrition, health & aging》。

即時尋求專業評估 保持合適運動有助衰弱症遠離

翁碩駿表示,為了讓慢性肺阻塞高齡患者不受衰弱威脅且能有效改善肺功能,臺中榮總高齡病房根據衰弱程度提供多元復健。從臥床運動如腳踝、腳跟滑行、抬腿、拱橋,到坐床緣的坐起、轉位、平衡、手部伸展,再到復健室的柔軟度、肌力、推肩、腳踏車運動等,循序漸進恢復日常功能。呼吸復健則是強調噘嘴式、腹式和節段呼吸。

醫師也接著提醒,罹患慢性肺阻塞的長輩時常合併老年症後群,尤其是文中提及的衰弱症,因此例行性追蹤周全性老年評估、肺功能和用藥正確性很重要。日常飲食應攝取足夠且營養均衡,而規律運動可改善衰弱肌少症、增加肌力。更重要的是保持正向心態,老年生活不僅要長壽,更要健康有品質。

參考資料:
延伸閱讀:


聯絡我們

課程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