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曾凱文
什麼是舉重?健力是舉重嗎?對於一般人來說,這兩者都在舉起大重量的槓鈴,似乎沒有差別。今天讓我們從歷史的角度帶大家認識什麼是舉重,健力又是如何出現的呢?
其實,舉重是一個非常古老的運動。古代的人為了求生,加上軍事的需求,使得人們必須有良好的體能和力量。因此,舉重是一種常見的鍛煉方式。
古埃及
根據古埃及的壁畫,古埃及的人當時就有各種鍛煉方式,舉重就是其中一種。他們拿著沉重的沙袋舉起,並維持垂直一小段時間,是不是和今天的挺舉非常相似!
古埃及壁畫:人們舉起沙袋
古希臘
在古希臘,由於城邦之間戰爭頻發,男性需要當兵打仗,使得健壯的身體可說是對於當時男人的基本要求。不但如此,當時奧林匹克運動會是古希臘重要的運動和宗教性慶典,顯示當時希臘人的運動風氣興盛,甚至有體育場讓運動員進行訓練。今天體育館(gymnasium)一詞就源自古希臘文gymnós,意思為裸體(當時的運動員需要裸體!)。
其中,舉重在當時就是一個重要的鍛煉項目。當時,希臘人就會用石製啞鈴(halteres)進行訓練,重量一般落在2到9公斤。根據學者考證,訓練動作包括二頭彎舉、分腿蹲和硬舉。
Halteres(古希臘石製啞鈴)
除了啞鈴,古希臘人也會舉石頭、動物等大重量的物品進行訓練。其中,公元前6世紀希臘有一位有名的大力士克羅托納的米羅(Milo of Croton,美祿的名字就是取自於他!),他曾獲得6次奧林匹克運動會的摔跤冠軍。傳說他背著剛出生的小牛爬山,一直到它長大成大牛持續如此,這種訓練方式被認為是漸進式超負荷訓練的發明。(兩千多年前就有科學化訓練?!)
米羅背牛
古代中國
在另一端的東方也有著舉重的傳統。古代中國的舉重相關的證據可以追溯到周朝,當時的男丁進入軍隊需要經過測試。不過,舉重不僅是一個測試項目,也是鍛煉體力的重要訓練方法。在漢以前,舉鼎是一種常見的舉重方式。鼎的重量可以從數百磅到一千磅。舉重不僅僅是鍛煉方式,或彰顯一個人的力量,也有的學者認為這是祭祀儀式的一部分。
另外,據《史記》記載,秦武王在公元前307年和其他人比賽舉鼎時,結果力竭失手,折傷髕骨,傷重身亡。這可能是史上最早的健身事故,也告訴我們健身要盡力而為,切勿超出負荷!
《芈月传》中秦武王舉鼎之劇照
從晉到唐的時期,翹關取代舉鼎成為新一種的舉重方式,也是錄取士兵的一個重要標準。翹關就是用一隻手抓住城門的門栓一端舉起。不過,翹關在當時也是軍事文化中的一個重要部分,畢竟在敵人攻打之時,快速關上城門是非常重要的!
翹關
來到明清時期,舉石成為武舉的其中一個測試方式。武舉考生需要將石塊搬起離地一尺(約32cm),並將石頭底部左右翻露一次,才算及格。石頭的重量分別約重200斤(119.36 kg)、250斤(149.2 kg)、300斤(179.04 kg),雖然不需抬高過頂,但依然不輕鬆!
清代武舉用舉石(重152kg)
不只是文藝復興,也是運動復興!
由此可見,舉重無論在東西方都是文化中的重要一部分。不過,西方在中世紀的時候,隨著西羅馬帝國的衰亡,加上當時基督教認為身體只是罪惡的載體,所以體育鍛煉的風氣大不如從前。不過到了文藝復興時期,當時人們重視古代希臘羅馬的文化,並希望重新恢復古典的輝煌。作為古希臘和古羅馬的重要文化,健身文化也隨之復興,並強調體育是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近代的舉重運動 (Weightlifting)
近代舉重運動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世紀末。19世紀,當時有一些大力士,如德國的Eugen Sandow 和Arthur Saxon、俄國的George Hackenschmidt、以及法國的Louis Apollon等會巡迴世界各地的馬戲團或劇場進行表演。(沒錯,當時舉重還是娛樂項目而非體育項目!)直到1891年,英國倫敦才舉辦了第一個世界舉重比賽,為後來奧運會的舉重項目鋪路。
Eugen Sandow, 1867-1925. 他被認為是健美運動的先驅。
1896年,第一屆的希臘雅典奧運就有舉重項目,但此時舉重並無量級之分,動作也僅有單手舉和雙手舉。第一屆奧運會單手舉的冠軍為英國的 Launceston Elliott,而丹麥的Viggo Jensen 則贏下雙手舉的金牌。不過,舉重缺席了1900年、1908年和1912年的奧運會,直到1920年安特衛普奧運會才恢復舉重比賽,並按重量區分五個量級(羽量級、輕量級、重量級、輕重量級、重量級)。1928年第九屆荷蘭阿姆斯特丹奧運會,舉重的動作正式改為三項,為雙手推舉(press)、雙手抓舉(snatch)和雙手挺舉(clean and jerk),一直沿用到1972年。
不過,由於推舉容易使運動員腰椎受傷,加上裁判尺度難以掌握,所以1972年德國慕尼黑奧運會成為推舉的最後一舞。1973年起,所有的國際賽只剩下抓舉和挺舉兩種方式。此後,競賽方式沒有改變,但量級時有增加或變換。例如2020年東京奧運會分成7種量級:雛量級、羽量級、輕量級、重量級、中重量級、重量級、超重量級,但2000年到2016年之間的奧運共有8個量級,即多出了輕重量級。
女子舉重
如果大家有註意的話,上述的故事似乎不見女性的身影。不過在1930年代,女性也開始進入這項運動之中。Ivy Russell創辦了英國第一個女性舉重協會(women’s weightlifting federation),而Abbye “Pudgy” Stockton (1917-2006)則在美國主辦了第一個給女性的官方舉重比賽。女子舉重逐漸盛行於歐美。
1984年,美國舉辦第一屆女子國際舉重比賽,共有12國參加。2000年雪梨奧運會也將女子舉重列為正式項目,持續至今。
健力(Powerlifting)
同樣都是要舉起大重量,但舉重和健力是有所區別的。現代健力運動的起源是20世紀人們對於「大力士」的痴迷,以及舉重界中各方人員之間的競爭而形成的。為了能夠舉起更大的重量,人們用不同的動作和方法,各種「奇怪的舉重」(odd lifts)隨之誕生。因此,健力其實能夠舉起的重量經常是超過舉重的。
此外,1950年代美國舉重的熱潮消退,反而越來越多人對健力有著更多的興趣。業餘運動聯盟(Amateur Athletic Union,簡稱AUU)出面掌管大局,把健力和舉重切割,並將兩者分開比賽。1964年,AAU選擇以臥推(bench press)、深蹲(squat)和硬舉(deadlift)作為比賽項目,舉行非官方的全國賽。同時,在大西洋另一端的英法也有舉行類似的比賽。
直到1972年,第一屆世界健力錦標賽成功舉辦,雖然只有有三個國家參賽,但對於過去僅國家內部舉辦比賽,是一大突破。同年,國際健力總會(International Powerlifting Federation,簡稱IPF)成立,而「健力三項」也正式確立。女性的世界健力賽則是在1980年首次舉辦。
器材的發展:槓鈴的發明
舉重和健力運動的發展其實也離不開器材的發展,甚至可以說若沒有相關的發明,可能就不會有現代的舉重和健力運動了。畢竟,沒有槓鈴,怎麼舉重和健力!在19世紀,當時人們舉重的器材依然兩端具有圓球的巨大啞鈴,重量固定,所以如果你的力量進步就需要換一個更重的啞鈴。後來有人對其進行改良,將其設計為能倒入沙子調整重量。
從前的啞鈴
後來,卡斯佩爾貝格(Kaspar Berg)於1910年在法蘭克福體育遊戲博覽會上,首次展出圓盤式槓鈴,也稱貝格槓鈴。這種圓盤式的槓鈴一直沿用的今天,可說是現代槓鈴的起源。後來,英美和歐陸各地都有人陸續發明和改良可裝卸槓鈴,為舉重和健力運動打下了基礎。
卡斯佩爾貝格的槓鈴廣告
台灣舉重和健力
雖然舉重和健力都是由歐美所引導的運動潮流,但台灣其實也在其中獲得不俗的成績。
1973年,中華民國舉重協會成立,並在1982年成為國際舉重總會(IWF)和亞洲舉重聯合會的正式委員和成員。很快的,台灣在奧運第一面舉重獎牌就出現了。1984年的洛杉磯奧運,蔡溫義在男子60公斤級獲得銅牌。在此之後,台灣舉重的運動逐漸興盛發展,甚至成為台灣在奧運會中的獎牌大庫,至今已經拿下4金、2銀、4銅,共10面獎牌!
第一位獲得金牌的選手是陳葦綾在2008年北京奧運獲得的女子48公斤級金牌,但她在北京奧運原本成績是第三名,結果原金牌和銀牌得主皆驗出使用禁藥,所以奧運成績取消,因此陳葦綾遞補金牌。若不考慮遞補的狀況,首枚金牌得主是2016年里約奧運女子53公斤級的許淑淨。近年來台灣最知名的運動員之一郭婞淳也在東京奧運奪下金牌,甚至目前擁有女子59公斤級抓舉110公斤、挺舉140公斤和總合247公斤的三項世界紀錄。由此可見,台灣舉重在世界的實力也屬前列!
健力方面,台灣的成績也不俗。台灣的健力比賽自1975年就開始,而1987年臺灣省體育會健力協會更名為中華民國健力協會。台灣的健力運動也在1988年起走入國際化,之後邁入欣欣向榮的發展。
起源於1953年的健而美健身院是新北市健美、健力選手的訓練場地,它不但見證了台灣的健力發展,也培訓了出不少好受。健而美健身院訓練出來的選手在全運會中更是獲得非常好的成績,例如他們在2010年全運會健力男子組獲得團體冠軍。更重要的是,他們也歡迎新手加入!
近年來,台灣也有不少好手在國際的健力比賽獲得佳績。楊森在2022年的伯明翰世運會以蹲舉破世界紀錄的440公斤,以及臥推322.5公斤和硬舉332.5公斤,以總和1095公斤的成績獲得超重量級的銀牌。初次之外,60多歲的李彩薇在於2022年在杜拜的亞洲經典健力錦標賽中獲得4面金牌,還打破大會記錄。他的蹲舉為100公斤、臥推50公斤、以及硬舉115公斤,總和265公斤,獲得大於60歲的69公斤組別的三項和總和冠軍。
可見,台灣的舉重和健力都在世界的層級中極具競爭力,就讓我們一起為選手加油,在未來繼續創佳績!
結語
在漫長的歷史中,舉重和健力在20世紀才分隔開來,並發展成截然不同的運動。選手在尋求更強的過程中不斷挑戰自己舉起更大的重量。但對於我們一般人來說,這些動作其實是非常好的鍛煉,適度地訓練可以提升我們的肌力和爆發力!
延伸閱讀
Reference
林皆興、葉懌夫、張羽彤,〈台灣舉重運動的發展〉,《城市發展》(2010),頁94-111。
梁懷欽,〈臺灣健力運動發展之研究(1975-2008)〉國立臺灣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2009)。
https://en.wikipedia.org/wiki/Olympic_weightlifting
https://thesportdigest.com/archive/article/history-strength-training
https://www.rte.ie/brainstorm/2021/0611/1226943-weightlifting-history-conor-heffernan/
https://physicalculturestudy.com/2014/11/18/an-early-history-of-weightlifting/
https://www.sportsrec.com/7053924/what-are-the-standard-weights-for-powerlifting-bars-collars
https://athletics.utaipei.edu.tw/p/405-1090-4569,c762.php?Lang=zh-tw
https://ctwa.org.tw/2019/07/215/
https://www.sis.gov.eg/section/722/733?lang=en-us
https://barbend.com/history-of-strength-training/
https://www.verywellfit.com/the-history-of-weight-training-and-lifting-3498501
https://en.wikipedia.org/wiki/Halteres_(ancient_Greece)
https://museum.sinica.edu.tw/knowledge-base/item/197/
http://www.hkpe.net/hkpe/pe_sports/history_pe.htm
https://barbend.com/powerlifting-history/
https://www.rookieroad.com/powerlifting/history/
https://www.taylorsstrength.co.uk/the-history-of-powerlifting/
https://www.kaspar-berg.de/history-en/
https://sportz.im/yang-sen-202207/
https://zh-tw.facebook.com/habgym/
https://physicalculturestudy.com/2014/11/18/an-early-history-of-weightlifting/
https://physicalculturestudy.com/2015/01/19/halteres-the-dumbbell-of-ancient-greece/
https://www.kaspar-berg.de/history-en/1910-en/
https://www.insidesport.com.au/news/eugen-sandows-body-was-all-his-own-work–422597
https://collections.nmth.gov.tw/CollectionContent.aspx?a=132&rno=2004.028.1457
https://theolderavocado.wordpress.com/2017/09/01/old-school-strength-part-i-the-roman-orig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