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每個人都聽過椎間盤突出,避之唯恐不及,但你知道其實壓力是讓椎間盤獲得養份的方法嗎?
今天就要來介紹一下你所不知道的椎間盤吧!
椎間盤的構造

脊椎是一節一節可以彎曲的骨頭,每節中間有具彈性的環形結構作為緩衝,這脊椎間的圓盤就是我們「椎間盤」。
椎間盤的結構包含中間一顆「髓核」外面包著一圈一圈的「纖維環」,髓核是個像果凍一樣的球狀物質,成分90%是水、纖維環是由十層左右強壯且有彈性的纖維跟膠原蛋白所組成。
纖維環具有延展性與彈性,承受壓力時會變扁、壓力釋放後回彈。
而髓核的球狀結構讓脊椎可以有前後、左右、旋轉三個平面的動作。髓核因為成分是水,具有不可壓縮的性質,受到壓力時體積不變會往四周撐開。

椎間盤受力時會發生什麼事?
情況一,力通過椎間盤中間:
如站著。壓力分散到整個椎間盤,均勻地變扁。

情況二,力不是通過正中央:
例如前傾跟後仰時,只有局部椎間盤被壓扁,壓力集中到比較小的區域,因此當脊椎維持中立、即有正常的曲度:力量能平均分散到每一節脊椎,通過每節脊椎中央,讓椎間盤表面均勻的受力。

脊椎的緩衝墊
椎間盤在跑跳時可以吸收衝擊,作為緩衝,纖維環跟髓核是密佈不分的,兩者互相保護,承受壓力時髓核因為他的不可壓縮性,會向四周推擠纖維環,使一部份的壓力轉移到纖維環上,並使得纖維環的張力變大。反過來纖維環的張力越強,越能給髓核支撐,增加髓核的抗壓能力。若兩者其中一個受傷,另一個也容易跟著受傷。

椎間盤的代謝
椎間盤是沒有神經的,所以椎間盤受損並不會疼痛,會痛會麻是因為突出擠壓到神經。
椎間盤本身也完全沒有血管分佈或血液流過,因此代謝完全是靠物理機制。
脊椎骨含有25%的水分
纖維環含有70%的水分
髓核則是90%都是水分,因為他含有親水性蛋白,會持續吸收水分
當椎間盤短暫的承受壓力時,水分會再在髓核進進出出,就像海綿吸水一下,不需要身體額外消耗能量
而養分跟代謝物是靠走路的壓力變化讓水分帶進帶出。
當壓迫的時間變長,水分持續流失,椎間盤會變小,降低脊椎的活動空間
壓力釋放後才會漸漸吸水回復原本的體積,所以每天起床時,椎間盤是最飽滿的,所以難怪早上量身高最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