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脊柱的支持,人才能直立而行或轉動身體,脊柱在具有良好的靜態穩定性與動態穩定性時才可發揮最大的功能。脊椎骨及特殊的軟組織構造,如椎間盤(intervertebral disc)提供了靜態穩定性,而圍繞在周遭的肌肉和韌帶系統的支持使脊柱發揮並維持其動態穩定性。

(圖一)
椎間盤由兩部分所組成:外圈的纖維環(annulus fibrosis)及被包圍在中間的髓核(nucleus pulposus)。當身體彎曲或受壓(compression)時,纖維環使椎間盤維持其完整性。

(圖二)

(圖三)
當脊柱受到不正常的使力(eccentric loading)或扭力(torsional loading )時,會使椎間盤受到微傷害(microtrauma);重複的微傷害可使纖維環產生裂痕,進而發生結構上的失常,最後髓核脫出而造成椎間盤突出( herniation of intervertebral disc、HIVD)。廣泛的下背痛則與搬重物、扭 腰、久坐及振動有關,腰椎椎間盤突出是下背痛原因的鑑別診斷之一。以下是生活中脊椎的負重情形:
- 平躺:如果床墊支撐性足夠,腰椎幾乎不受力,或是受力在10~20公斤左右。
- 側躺:為了保持身體平衡,腰椎的負荷會比平躺增加2倍,達到40公斤左右。
- 站姿:腰椎的負荷是身體重量的2倍,以60公斤的人來說,大約要承受100~120公斤。
- 坐姿:腰椎的負荷是身體重量的3倍,以60公斤的人來說,大約要承受150~180公斤。
- 坐姿上身前傾:等於讓腰椎當成負重的支點,負荷會超過200公斤。
其實勞動部在 2018 年公佈的《職業性腰椎椎間盤突出認定參考指引》中,就有提到「物重與施力的參考限值表」。意思是,在這樣的動作之下,腰椎可以承受的上限重量是多少;即使覺得自己負重能力很強,長期這樣使用也可能會導致脊椎受損。

(圖四)
運動完後短時間的動態的拉筋或是伸展難以改變結構的問題,只能「緩解」肌肉緊繃的疼痛不適,強化核心肌群的訓練,增加脊椎旁肌肉力量,減少脊椎負重的情況,才是減少對椎間盤的壓迫比較長遠的作法。
另外,在日常生活中,「長時間維持性的姿勢」,例如坐姿、滑手機、打字等,對脊椎、肌肉的傷害就更大,不小於「搬重物」所以每30分鐘就想起身活動,多運動是很好的維持方法。如果出現疼痛問題一定要找專業醫師協助喔!
- https://www.osha.gov.tw/media/7653/%E8%81%B7%E6%A5%AD%E6%80%A7%E8%85%B0%E6%A4%8E%E6%A4%8E%E9%96%93%E7%9B%A4%E7%AA%81%E5%87%BA%E8%AA%8D%E5%AE%9A%E5%8F%83%E8%80%83%E6%8C%87%E5%BC%95.pdf
- https://health.udn.com/health/story/5967/5041805
- https://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3943591/pdf/nihms-549578.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