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f936cd1 Ca3f 4b80 A9ab 94fdfe6f591e

糖尿病患運動就怕低血糖,糖友的運動指引

文/大衛編

糖尿病是全世界最為普遍的慢性疾病之一,根據國際糖尿病聯盟(International Diabetes Federation,簡稱IDF)的最新數據,目前全球已超過5億人罹患糖尿病,並且呈現成長的趨勢。在台灣,糖尿病不但也是最為常見的慢性病之一,也是長久以來的十大死因之一。根據國民健康署統計,18歲以上國人糖尿病盛行率為11.1%,約有218萬人罹患糖尿病,且每年以2.5萬人的速度持續增加。面對糖尿病的威脅,我們經常聽到需要控制飲食及規律運動,那麼究竟該如何做?先從初步理解糖尿病的概況開始吧!

目前大致上會將糖尿病分為以下幾種:

  • 第一型糖尿病:多數在30歲前診斷患病。自我免疫破壞胰臟β細胞,導致身體缺乏胰島素。易合併甲狀腺、腎上腺、白斑症等自體免疫性疾病及惡性貧血。
  • 第二型糖尿病:大多數在30歲以後診斷患病。除了家族糖尿病史之外,不良的飲食習慣、運動量減少與肥胖也是成因。
  • 妊娠糖尿病:包括已知糖尿病患者懷孕及懷孕中才發生的糖尿病。
  • 其他型糖尿病:續發性糖尿病,肇因於其他疾病或治療引起的糖尿病,例如基因缺陷、胰臟疾病、注射生長激素及利尿劑、避孕藥及類固醇等相關藥物。

其中又以第二型糖尿病的比例最高,此外像是妊娠糖尿病的患者也有可能再罹患第二型糖尿病。以下則是幾個主要的危險因子:

  • 遺傳病史
  • 體重過重
  • 缺乏運動
  • 高血壓
  • 心血管疾病
  • 多囊性卵巢症候群

從糖尿病的症狀來看,大多都是因為血糖飆升而觸發,因此很多時候人們會關心血糖是否升高,但其實在糖尿病期間也會發生低血糖的狀況,以下是幾種原因:

  • 使用過多胰島素。
  • 飲食的搭配不當。
  • 生活作息不正常。
  • 用餐時間不規律而沒能適量補充食物。
  • 運動前、中、後,沒能適量補充食物,而胰島素也沒有適量減少。
  • 太過嚴格控制血糖,易發生不自覺的低血糖。
  • 生病期間,胃口不佳,尤其有腸胃道的疾病及症狀者。
  • 產生胰島素抗體時。

其中運動是一個需要注意的部分。為了有效控制糖尿病,除了飲食均衡、監控血糖之外,規律運動也是非常重要的處方,但是如果沒有注意運動方式以及運動時的血糖狀況,可能就會發生低血糖的狀況。

對於糖尿病患者來說,有氧或是重量(肌力)訓練同等重要,每週2-3次中強度的運動絕對不可少!

  • 有氧運動:幫助提升心肺能力、促進胰島素作用。如快走、太極拳、游泳、腳踏車等等。
  • 肌力訓練:增強肌力以穩定血糖、預防肌少症。基本動作如深蹲、硬舉,皆能有效提升肌力,訓練時應與教練共同制定合適的計畫,把握循序漸進的方式,逐漸增重以及適時調整。

無論從事哪一種運動,都應該先諮詢相關專業人員的建議,如醫師、專業的肌力與體能教練。在運動時,除了遵照專業指示,還有訂定完善的運動計畫之外,把握以下幾個小細節,就能同時穩定控制糖尿病與享受運動的樂趣!

根據衛福部國健署的建議,糖尿病患者的運動時間建議在餐後1-2小時,而運動時應隨身攜帶葡萄糖粉(漿)、含糖果汁、餅乾等,預防發生低血糖時,可以立即食用,另外,運動前、後都應做適當的暖身。如果真的發生低血糖,可食用15公克含醣食物(如120cc 含糖飲料或果汁)以緩解症狀,若15分鐘後症狀仍未改善應立即送醫。

今年77歲的梁大姐本身有下背痛、高血壓、小腿腫脹及髂動脈阻塞等問題。不僅有身體內在血壓要控制,外在的行走能力也受到束縛,因此來到練健康訓練。面對從未見過的運動方式,再加上本身疾病的顧慮,梁大姐一開始也是抱持著擔心的心情,不過在彥嶸教練循序漸進的教導之下,經過設計後的訓練課表讓大姐逐漸改善行走能力,也不必擔心高血壓的影響。來看看梁大姐的訓練日常吧!

害怕重量怎麼辦呢?76歲梁大姐如何靠訓練加強肌力!|練健康


聯絡我們

課程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