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魏琪芳(大衛編)
臺灣早在2000年左右就進入高齡化社會,2018年正式成為高齡社會,並且即將在2025年迎來超高齡化社會!在老年生活中,除了各種常見的慢性病之外,「失智症」也是大家避之唯恐不及的疾病,尤其失智症一旦開始就不可逆,因此許多長輩或是中高齡族群都慢慢有了預防失智症的意識。
根據衛福部最新的數據顯示,65歲以上失智症人口數約35萬人,並且有持續升高的趨勢。在失智症的類型中,患病排名依序為阿茲海默型失智症(Alzheimer’s disease)占56.88%;血管型失智症(Vascular dementia)占22.91%及巴金森氏症失智症(Parkinson disease dementia, PDD) 占7.12%。
綜觀失智症的症狀,除了常聽見的認知功能(記憶力、生活辨識)出現問題之外,情緒及行為症狀也是不可忽略的現象。根據調查,以下狀況出現的佔比最高:憂鬱及負性症狀(33.37%) 、日夜顛倒/作息混亂(32.94%)、恐懼或焦慮(27.75%)、重複行為(25.43%)及妄想(21.19%)。因此,如果身邊有親友罹患失智症,如何從生理、心理的層面都能協助到病患,逐漸變成家屬們的挑戰。不過,疾病來臨,知己知彼才能努力抗衡!讓我們接續簡要了解失智症的基本成因以及如何預防及面對吧!
失智症就是老化嗎?該如何判斷?
從數據來看,隨著中高齡族群的比例漸長,罹患失智症的人口也越多,那麼失智症就是身體老化就有可能會面對的疾病嗎?只要記憶力變差,就是失智症的前兆?
失智症大多是因為腦部病變、腦功能下降所引起。當腦部的神經出現病變,處理訊息的能力就會出現障礙,造成各種認知功能衰退,甚至喪失。以前期徵兆而言,如果出現以下症狀,需要注意失智症是否已找上門:
- 記憶力減退至影響生活
- 計畫或解決事情有困難
- 無法勝任原本熟悉的事物
- 對時間地點感到混淆
- 視覺影像和空間關係理解有困難
- 言語表達或書寫有困難
- 東西擺放錯亂且失去回頭尋找的能力
- 判斷力變差或減弱
- 不參與社交活動
- 情緒與個性的改變
當身邊親友出現以上狀況,建議要立即尋求醫師的協助!
強健腦部功能可有效預防!運動是解方之一
面對這種不可逆的疾病,究竟能不能趨吉避凶?答案是可以!首先來看我們應該避免哪些行為:
- 遠離三高:高血壓、糖尿病、心臟血管疾病、腦中風都會增加阿茲海默症的風險。
- 避免頭部外傷:腦部曾經受到重創的人罹患阿茲海默症的風險是一般人的 4 倍以上。
- 不抽煙。
接下來是經證實可以有效預防腦部病變的方法:
- 刺激腦部思考:任何可刺激大腦功能的心智活動或創造性活動,都可降低風險。
- 均衡規律運動:每週2-3次的規律運動可有效預防,盡可能維持腦部神經連結的功能。
- 均衡健康飲食:比起大量攝取營養品,均衡飲食更加重要。
- 保持社會互動:從事社會參與、人群接觸等活動,有助於大腦的血液灌流量。
- 維持健康體重:過胖或過瘦都需注意,尤其長輩不適宜過瘦。
肌力訓練有效維持腦部認知功能
當我們在從事肌力運動時,大腦的訊號與身體動作之間的連結十分重要,根據研究顯示,運動可以有效刺激腦部分泌神經營養因子(BDNF),有預防腦部海馬迴萎縮的效果,進一步維持認知功能。
以肌力訓練來說,功能性訓練對長輩的日常生活有許多幫助,許多基本的蹲、推、拉等動作都是他們日常生活中都會接觸到的動作,透過訓練,不僅可以維持生活動能、預防肌少症,更是加強長輩們身體與大腦之間的連結,讓腦部功能退化退散!
【練健康學員案例分享:失智症李阿公靠訓練拾回生活樂趣】
面對罹患失智症的李阿公,家人為了不讓阿公在身體肌力層面也出問題,因此陪伴阿公來到練健康,希望能夠避免肌少症發生,同時也是為了讓阿公在患病後仍然能保持生活動力,避免久坐之後的臥病在床。來看看阿公的訓練日常和教練教學內容公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