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爾夫揮桿時的桿頭速率與球的飛行距離有高度正相關,而小白球的飛行距離在統計上與成績表現也有正相關,因此對於喜愛高爾夫球運動的人們,盡可能提高揮桿時的桿頭速率是提升成績表現得好辦法
在一篇2018年的研究中,比較了一般傳統針對大學高爾夫球員的阻力訓練以及高強度槓鈴動作為主的阻力訓練,兩者對於揮桿時桿頭速率進步的關係
對象:大學D2高爾夫球員、無傷病、至少一年的健身房訓練經驗
實驗組:三男三女,傳統低強度、單邊、旋轉等動作
對照組:三男三女,高強度、槓鈴雙邊、舉重衍伸等動作
訓練平率:一週三次
分組後先進行一系列的前測,包括平均桿頭速率、桿頭速率峰值、1RM深蹲、1RM硬舉、1RM上博、反向跳高度,之後各組進行八週的訓練後休息72小時,進行後測。
實驗組 | 對照組 | |
訓練原則 | 高強度 槓鈴為主、力量、爆發力等動作 一週三練 | 低強度 單邊、旋轉等動作 一週三練 |
動作 | Hang Clean Push Press Front Squat Incline DB BP Seated Row Deadlift Back SquatTrap-Bar JumpDB Shoulder Press Pull-Up BB RDL Lunge Jump Plate Sit-Up BB Rows | BW Single Leg Squat DB SL-RDL Leg Curl Plate Sit-Up Pull-Up DB SA Bench Press Band Pull-Apart Face-Pulls MB Golf Swing MB Walking Lunge Cable Internal Rotation Cable Wood-Chop MB Sit-Up SL Back Extension |
結果顯示試驗組明顯的提升了揮桿時的桿頭速率(3.2%),且反向跳也增加了11.5%,而對照組則是沒有增加揮桿速率與反向跳高度。
各項能力八週後提升程度 | ||
實驗組 | 對照組 | |
平均桿頭速率 | +3.2% | -3.8% |
桿頭速率峰值 | +1% | -3.7% |
1RM背蹲舉 | +17.3% | +3.7% |
1RM硬舉 | +12.3% | +6.2% |
1RM上博 | +26.3% | +12.8% |
平均反向跳高度 | +11.5% | +0.7% |
幾丸的看法:
此篇研究顯示槓鈴為主的高強度、高爆發阻力訓練對於高爾夫選手提升揮桿時的桿頭速率提升是較有幫助的;另外反向跳高度一直是各種運動表現能力的一個指標,在這篇研究中也得出反向跳高度的提升對於揮桿速率提升也是高度正相關。
對於想要提升高爾夫表現的人來說,高強度的槓鈴動作或許會較有幫助,但也必須考量這項運動中的其他特性,例如平衡、穩定、運動心理等,因此不仿加入一些力量傳遞機制的訓練動作在訓練中。
至於為何實驗中對照組的桿頭速率反而下降,透過課表內容,我想應該是長期以高度相似專項動作的阻力訓練下,生理神經機制已經習慣低於實際揮桿速率的模式下運作,導致實際揮桿時速率反而沒有提升。
撰文:幾丸教練來源:The Journal of Strength & Conditioning Research. 34(8):2205-2213, August 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