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魏琪芳(大衛編)
打籃球是許多人平時的運動休閒活動,更是從小到大體育課必上的專項運動,因此對於體育老師來說,持續精進籃球專項的技能也是必然的日常。然而,日前有位35歲的體育老師在自主訓練時不慎扭傷右腳踝,原本以為只是輕微扭傷,傷後立即冰敷即可,沒想到疼痛持續三個月之久,不僅影響日常行走,教學工作也受到影響。
他在傷後多次尋求醫療協助,但是效果不彰,來到醫院骨科檢查,發現這位老師的症狀是前距腓韌帶斷裂且癒合不良,導致腳踝穩定性受損,屬於第三級腳踝扭傷的嚴重情況,需要進行微創修復手術。
釐清腳踝受傷分級:治療事半功倍
根據骨科主治醫師的說明,腳踝扭傷依嚴重程度可分為三級:
- 一級扭傷:韌帶輕微拉傷,腫脹與疼痛輕微,關節仍維持穩定。
- 二級扭傷:韌帶部分撕裂,腫脹與疼痛加劇,關節活動受限,行走時會感到疼痛。
- 三級扭傷:韌帶完全斷裂,關節不穩,甚至可能伴隨骨骼移位,恢復期較長,部分病人需接受手術治療。
根據前文的敘述,患者屬於最嚴重的三級扭傷,且因長時間未接受適當治療,導致韌帶未能順利癒合,增加慢性踝關節不穩的風險。
嚴重腳踝受傷需要手術介入:幫助加速復原
對於像體育老師這類活動量高的病人,單靠保守治療難以恢復足夠的關節穩定度,因此萬芳醫院骨科主治醫師陳建樺建議進行微創前距腓韌帶修復重建手術,以恢復關節穩定度並降低未來扭傷的風險。
相比傳統手術,微創手術透過關節鏡技術,僅在踝關節周圍開約0.5公分的三個小傷口,不僅精準度高,對周邊組織的影響也較小,可降低術後沾黏風險,減輕疼痛感,使病人更快速恢復,而傳統手術傷口較大,癒合時間較長,因此多數年輕運動員更傾向選擇微創手術,以便盡快重返球場。
手術過程約1小時,醫療團隊成功修復受損韌帶並強化腳踝結構。術後,他需穿戴固定護具,並依循復健計畫逐步恢復腳踝功能。手術後二週,可以開始進行踝關節活動度訓練,以提升靈活度,接著逐步進展至踝關節控制與肌力訓練。術後二至三個月,他已能進行輕量慢跑及低強度訓練,逐漸適應球場上的節奏。
腳踝受傷可預防!不慎受傷應儘速就醫以及運動復健
陳建樺醫師進一步提醒,運動前充分暖身及選擇合適的運動鞋至關重要,能有效降低運動傷害的發生機率。若不慎扭傷,應密切觀察疼痛情況,切勿立即嘗試傳統民俗療法如推拿或針灸,以免錯失黃金治療期。
此外,當症狀稍有緩解時,切勿急於恢復運動,以免引發二次傷害。他建議,有長期踝關節不適的病人,應盡早尋求專業醫師診治,以確保腳踝功能的完整恢復,避免傷勢惡化影響日常活動及運動表現。

腳踝扭傷復原消腫、復健及保健怎麼做?
練健康總教練暨物理治療師宇劭又扭傷腳踝啦!!這一次我們詳細記錄了宇劭腳踝扭傷、治療、復健,以及復原的過程,希望他的慘痛經驗能幫助到腳踝受傷的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