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治療為什麼要運動?物理治療學制四年、六年的差別?

整理撰文/LULU

根據2021年世界物理治療聯盟的報告,有高達近四分之三的會員國,國內民眾不需經由醫師轉介,就可以接受直接就診的物理治療,其中多數國家也允許民眾自費就診物理治療。然而在臺灣,民眾仍不行直接尋求物理治療,即便自費也無法。

提議修正現法 改善物理教育制度

       許多歐美國家如英、美、澳、紐等國的物理治療師,在臨床上擔任與病患接觸的第一線角色,又稱為直接就診模式,換句話說,病患可以不用經過醫師轉介,直接前往當地物理治療部門或熟悉的物理治療師尋求專業諮詢與協助,對於有需求的患者而言,省去繁雜的醫療流程,方便又省時。

       有鑑於此,為銜接物理治療專業的世界趨勢,國內物理治療專家與學者從2009年起便舉辦多場對於物理治療教育改革與專業發展的會議,內容針對教育方針、修業年限與學位制訂進行多方討論,重點提及國內四年學制因課程安排過於緊湊難追加新興課程,加上與歐美國家學制學位不對等諸多因素,因此提出四年改為六年物理治療教育學制的構想。

增加多元學習 拉長實習時間

        物理治療近年在臺灣發展已從基本、專業的醫療場域擴展到「全面促進民眾身心健康」如長照、勞工健康、高齡體適能等的多元化醫療發展。而物理治療學習內容涵蓋多元,除了必備的共通基礎及專業知識外,還包含解剖、生理和心理、神經、骨科物理、小兒物理、神經物理跟醫學倫理等範疇。

       首先,四年制延長為六年制,可增加更多元化的課程和不同領域的學習範疇,提供學生更多元的選擇。此外,實習時間也能拉長,有利實務與理論銜接更綿密,讓物理治療師證照制度更加專業。

突然大量運動 增加運動傷害

        然而現代人由於工作繁忙無暇運動,只能抽空在周末或特定假日從事大量運動來彌補,加上平時久坐不動,突如其來的大量運動卻容易造成身體不適或關節過度使用;抑或長期姿勢不良、用力方式不當,以致肌肉失去彈性,造成身體痠痛與受傷的機率大增。

        日常生活的起住坐臥,都由各種姿勢所構成,身體的痠痛經常是由於日積月累的姿勢不正確所造成,因此如何保有良好的身體姿態,維持固定的運動習慣,運動前的伸展和熱身都是物理治療的重要環節。

物理治療如同地基 穩固才走得長久

      「物理治療師」偏重於基本面,「運動教練」著重強化與突破,就好比蓋房子,地基要先打好,才能蓋出堅固的大樓,雙方各有各自專業的領域和重點。一位運動員可以依靠教練的訓練課程和飲食規劃,完成自身的目標,但當受傷到復元的過程中,則偏屬醫療人員範疇,也就是物理治療師的領域。

        此外,專業重疊的部分如身體肌肉群的強化、姿態的維持和調整、受傷部位的活化和動作發力的協調等等,這是兩個專業之間必然重疊的部分,配合得當也可以達到相輔相成。

--------------------------------------------------

延伸閱讀:

如果有任何問題,歡迎加入官方LINE詢問